德國工業4.0對我國工業轉型升級的啟示
把兩化深度融合作為主要著力點。德國工業4.0戰略與我國提出的兩化深度融合有很多相通之處。在某種程度上,兩化融合可稱為我國工業的3.0,兩化深度融合可以說是我國工業的4.0。在新的發展背景下,只有將信息化的時代特征與我國工業化歷史進程緊密結合起來,把兩化深度融合作為主線,才能為推動工業轉型升級注入新的動力,也才能在向工業化邁進的過程中占得先機。
1、超前部署建設國家信息物理系統網絡平臺。美、德等世界工業強國都高度重視信息物理空間構建,加強戰略前瞻部署,并取得積極研究進展。中國要決勝未來的競爭,必須在構建信息物理系統網絡平臺上先行一步。一方面,在國家新的信息化發展戰略中加強對CPS的總體布局,研究制定CPS建設的戰略目標、重點任務、發展路徑和
政策舉措。同時,在制造業發展、智慧城市建設、國家網絡和信息安全等工作中加強前瞻部署和應用推廣。另一方面,可借鑒美國組建“國家制造創新網絡中心”的做法,組建一批國家信息物理系統網絡平臺,負責承擔基礎理論研究,組織力量研發突破CPS軟件、傳感器、移動終端設備等工具和裝備,推動重點行業企業的開發應用。
2、啟動國家智能制造重大專項工程。智能制造已成為全球制造業發展的新趨勢,智能設備和生產手段在未來必將廣泛替代傳統的生產方式。當前,我國在智能測控、數控機床、機器人、新型傳感器、3D打印等領域,初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但總體看,我國制造業發展仍然以簡單地擴大再生產為主要途徑,通過智能產品、技術、裝備和理念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的任務艱巨而迫切。建議從國家層面啟動實施智能制造專項工程,加強技術攻關,開展應用示范,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發展轉型。一是重點突破智能機器人。
3、開展智能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系統集成、設計、制造、試驗檢測等核心技術研究,攻克精密減速器、伺服驅動器、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二是開展數字工廠應用示范。在全國范圍內分行業分區域選取試點示范企業,給予扶持,建設數字制造的示范工廠,發揮其“種子”作用。三是推動制造業大數據應用。以行業龍頭企業為先導,鼓勵其應用大數據技術提升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產品營銷及服務等環節的智能決策水平和經營效率。
4、用標準引領信息網絡技術與工業融合。工業4.0戰略的關鍵是建立一個人、機器、資源互聯互通的網絡化社會,各種終端設備、應用軟件之間的數據信息交換、識別、處理、維護等必須基于一套標準化的體系。為了保障工業4.0的順利實現,德國把標準化排在八項行動中的第一位,同時建議在工業4.0平臺下成立一個工作小組,專門處理標準化和參考架構的
問題。我們在推進信息網絡技術與工業企業深度融合的具體實踐中,也應高度重視發揮標準
化工作在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及時制定出臺“兩化深度融合”標準化路線圖,引導企業推進信息化建設。同時,還要著力實現標準的國際化,使得中國制定的標準得到國際上的廣泛采用,以奪取未來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和話語權。
5、構建有利于工業轉型升級的制度保障體系。德國工業4.0戰略十分重視產業創新、組織創新與現有制度相沖突的問題。工業4.0一方面增加了管控的復雜性,技術標準的制定需要符合相應的法律
法規;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促進技術創新。工業4.0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強制度保障,比如設立處理各類問題的專職工作組,制定和實施安全性支撐行動,建立培訓和再教育制度等。我國在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問題上,也同樣面臨制度保障方面的相關問題。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工業轉型升級的長效機制,比如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節能環保、質量安全等重點領域的法律法規,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等,從而形成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制度保障。
6、產學研用聯合推動制造業創新發展。德國工業4.0是由德國工程院、弗勞恩霍夫協會、西門子公司等聯合發起的,工作組成員也是由產學研用多方代表組成的。因此,工業4.0戰略一經提出,很快得到了學術界、產業界的積極響應。事實上,政府支持產學研合作的動機不單純來自于
市場考量,通過產學研合作創新促進競爭往往成為發達國家重要的戰略意圖。我國應該充分吸收和借鑒發達國家產學研用聯合模式,一方面,針對不同類型自發的產學研合作網絡或產業研發聯盟,政府要通過引導和支持的方式促進其發展;另一方面,選擇幾個重點行業和關鍵技術領域進行試點,以行業骨干企業為龍頭,聯合科研實力雄厚的大學和科研機構,組建多種形式的產學研研發聯盟,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和力量,共同推進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