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認為:“真正的小康社會應該是環境優美宜居,水安全得到保障,呼吸安全沒問題,土壤不影響食品安全,生物資源不退化。農村環境應圍繞著‘水土氣生’的指標展開,比如農村污水處理率應該達到90%以上,農村垃圾處理率95%以上?!?/div>
海南省海洋環境保護協會顧問林鴻民說:“應該是一副美麗鄉村的景象。村容村貌要好,垃圾分類不亂堆放,生活污水處理達標。東部發達地區的垃圾處理率和污水達標處理率可能達到95%,而落后地區能達到70%~80%就不錯了。”
近日發布的《農業部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要求,確保到2020年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有效保障我國糧食供給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環境特別是產地環境的安全,促進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協同發展。
這其中,“一控”是指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和農業水環境污染,到2020年確保農業灌溉用水量保持在3720億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升到0.55;“兩減”是指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化肥、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0%以上,全國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三基本”即畜禽糞污、農膜、農作物秸稈基本得到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確保規模畜禽養殖場(小區)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設施比例達75%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5%以上,農膜回收率達80%以上。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博士金書秦指出,從時間表上來看,“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可以當作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環境目標。
不管監測多少項指標、監測數據要達到什么標準,最重要的是讓公眾感受到環境質量有改善,把公眾的切身感受與監測數據統一起來。
生態學博士顏家安說:“日常生活中,難免會出現監測數據與群眾感受不一致的現象,一定要重視老百姓對環境的感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環境應該是綜合性的、整體系統的環境,全國設定統一的指標不太現實,也不可能。東部有東部的情況,西部有西部的問題。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制定嚴格的小康社會環境指標?!?/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