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8 01:09 來源: 中國碳交易網
據中國碳排放交易網了解,改善策略,是指改善原有交通工具的能耗和排放水平,減少交通工具單位行駛里程的碳排放量,從而實現在同樣交通方式、同樣交通出行距離的前提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效果。改善策略本質上是低碳交通工具的研發與應用。
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既可以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還能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各國非常重視車輛的節能技術發展,政府也通過標準、財稅等政策推廣節能低碳交通工具的應用。
許多國家發布了關于汽車能耗與尾氣排放的國家標準。日本政府自1999年開始推行“領跑者制度(Top-runner)”,即根據當前市場上汽車廠商中車輛燃油經濟性能最佳的公司的績效,并考慮未來技術進步的因素,設定一個比這一最佳燃油經濟性績效更高的標準,推動廠商提高汽車燃油經濟性和排放標準。
日本對每輛汽車實行標簽制度,將車輛的燃油經濟性能和排放績效標簽貼于汽車后玻璃上。要求汽車產品必須在規定年限內達標,否則將受警告、公告、命令、罰款等處罰。引入領跑者方法后,日本汽車的燃料經濟性得到明顯改善,至2007年底大約80%的新汽油車達到了2010年的燃料經濟性目標,平均能耗比2005年提高了28%。
各國政府為支持節能環保汽車的生產,激勵用戶購買和使用節能低排汽車,普遍出臺相應的稅收減免政策。日本免除新能源汽車的購置稅,并給予減免50%車輛使用稅的優惠稅收政策,對低排放、高燃油經濟性的傳統能源車輛也給予一定的稅收減免。法國于2008年頒布了“超級獎金(Superbonus)”計劃,鼓勵淘汰使用時間超過15年的舊汽車。德國于2009年頒布了新機動車稅制體系,除了同樣鼓勵淘汰老舊汽車外,還根據汽車的排量大小實行不同的稅收。
交通的智能化、信息化也是改善策略的重要內容。車輛在擁擠狀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遠高于高速行駛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日本通過廣泛應用智能交通系統(ITS)提高道路使用效率,通過采用車輛信息交通系統(VICS)、電子收費系統(ETC)等智能交通技術,提高了車輛行駛速度,緩解了交通擁擠狀況,進而提高燃油效率,實現交通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