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減排技術是解決跨區域碳交易的關鍵
“京津冀區域碳交易推行緩慢,主要就是由于從管理到配額分配,再到后期懲罰等所有環節的進展、標準三地都很難統一。”藍虹表示。
天津
排放權交易所上述負責人為
北京商報記者舉例稱,北京和天津都是碳交易試點,但兩地納入交易企業的選擇標準、盤查標準都不一樣。而
河北不是試點地區,盤查數據的確定等很多基礎工作還沒確定,與京津統一的難度更大。“從負責區域總量控制的機構,到配額分配標準、方案、懲罰機制都統一之后,才能形成統一的
市場,形成真正的城市間的線上碳交易。”藍虹表示,目前北京和河北形成的首筆碳交易其實是系統外的交易,是碳交易中的“非主流”項目,一般只占市場交易的10%以內,真正決定市場走勢的還是線上的
碳配額交易。
藍虹認為,之所以河北的企業對于碳配額分配始終有抵觸,或者總想爭取更多的配額,就是因為它們還沒被確定更清晰的受益者地位,總認為自己加入其中還是支出大于收益的,但實際上,相對于北京和天津的企業來說,河北因為
減排潛力較大,完全可以成為供給方。上述承德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如果6月底六家
水泥企業能順利上市交易的話,下一步承德或將繼續借助北京的平臺,把市內所有4-5家
鋼鐵企業以及2-3家
電力企業都納入其中。
而對于天津,藍虹直言,在區域碳交易市場中,天津承擔的角色相對復雜也不夠明確,既不能像河北一樣是被鼓勵和傾斜的對象,又不能和北京采取一樣的標準,共同補償河北。“其實,天津的潛力來自于自貿區。”藍虹表示,企業利用碳配額賺錢,關鍵就是要減排,而自貿區在引進國際先進減排技術上肯定是有優勢的。藍虹分析稱,根據歐洲的經驗來看,減排技術升級是碳交易成果的關鍵,只有不斷出現更低成本的減排技術,讓部分企業加速減排,企業才能拉開層次。只有部分有能力的企業先引進新技術,才能讓供給和需求的角色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