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硬約束 發展正轉型
“綠色”不是軟指標,而是硬約束。
2014年,湖北出臺《水污染防治條例》,提出行政環境責任終身追究制,將環境指標納入官員考核。地方領導在位時做出了環保水污染方面的決策,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承擔決策后果。
去年,湖北將飲用水水源保護行動、空氣質量改善行動、打擊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行動等三大行動貫穿全年,省環保廳停產、關閉重污染企業895家,限期治理污染企業1526家,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016件,掛牌督辦典型環境違法案件70件,處罰金額3076萬元。今年以來,武漢市環保局已依照新環保法查處15起違法排污案件,罰款200萬元以上,比去年同期增長430%以上,其中單筆罰款最高達140萬元。
既要亡羊補牢,更要防患于未然。去年,湖北全面實行建設項目新增總量前置審核制度,對火電、
鋼鐵、
水泥、
造紙、印染等高污染行業實施行業總量控制,禁止環保設施未落實到位的建設項目試運行。環保廳對115家省級及以上開發區通過了規劃環評審查,依法否決不符合總量準入、環保
政策要求的項目300多個。
綠色與發展并不矛盾,綠色“緊箍咒”倒逼各地發展方式的轉型。
蔡甸曾是武漢市重要的建筑石料基地,采石及相關從業人員高達3萬余人,年產值30多億元,但同時也帶來山體殘破、亂石遍布、水土流失、林木被毀等副作用。2003年至2014年,蔡甸逐步將采石產業全部關停,招商引資采用環保“一票否決”法,拒絕年產值120億元的2000余家服裝加工作坊遷入,又將25家涉及重金屬污染、
化工行業的企業拒之門外,其中不乏投資過10億、年稅收超5000萬的“大單”。
落后產能的“死”,恰是生態經濟的“生”。持續改善的生態環境成為蔡甸響當當的“金字招牌”,“蔡甸蓮藕”等4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闖出了
市場,蔡甸也已成為全國區縣級最大的蓮藕生產基地和西甜瓜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同時,也吸引冠捷科技、艾德蒙科技和世茂嘉年華等一批優質項目落戶。2014年,蔡甸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7.6%,連續第九年躋身全省縣域經濟“十強”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