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安全是當今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共同挑戰
觀測表明,近百年來全球氣候呈變暖趨勢。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大約上升了0.85℃。2014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是1880年有器測氣溫以來最暖的一年。在此背景下,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面臨的氣候風險趨重趨深。僅以今年為例,美國多地遭遇了歷史上最嚴重的干旱,巴西出現了近85年來最嚴重的干旱,朝鮮半島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印度、巴基斯坦和歐洲多國遭遇了少有的持續高溫熱浪;印度北部、阿富汗北部、孟加拉國等地受到了罕見的暴雨襲擊,上百人死亡。5—6月,我國南方地區連續遭遇16場暴雨襲擊,引發多起罕見洪澇災害,南京、上海、南昌等大城市出現了嚴重內澇;超強臺風“燦鴻”在
浙江沿海登陸,造成的影響和損失嚴重,等等。這些也充分說明,全球氣候變暖產生的影響在加大,地球上每個地方都面臨未知的氣候風險。
氣候變暖已經并正在深刻地影響著全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2014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科學評估報告表明,氣候變化導致糧食生產的不確定性加大,影響水資源量和水質,導致淡水資源缺乏,糧食安全和水資源安全
問題日益突出。氣候變化也改變了地球上部分生物物種的數量、活動范圍、習性及遷徙模式等,所引起的海洋酸化給海洋生態帶來不利影響,嚴重且廣泛影響全球陸地和海洋生態安全。如果不對未來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進行管控,將致使全球氣候系統進一步變暖,全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面臨的氣候風險將進一步加劇。
氣候變化給我國帶來的氣候風險也不容忽視。本世紀以來,我國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是同期全球平均的8倍,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約1%。在城鎮化過程中,城市面臨的氣候災害風險日趨凸顯,大規模開發建設和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將進一步放大氣候變化及其帶來的氣候災害對我國經濟安全帶來的風險。
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實質上也是安全問題,涉及到全球政治、經濟、軍事、環境、外交、科技、文化等諸多方面,由此帶來的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環境安全、能源安全、重大工程安全、經濟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已經非常現實地擺在了我們面前。氣候安全作為一種新的非傳統安全,與上述安全問題具有明顯的聯動效應,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事關應對氣候變化和防御自然災害,事關國家安全和全球安全,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