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大幕將起,作為我國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的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管理企業,更需積極備戰。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
碳市場管理部副主任、研究員張昕在7月22日舉行的2015關注氣候中國峰會“碳機制與企業的角色”分
論壇上表示,企業在機制的管理和建設上應該遵守“統一規劃、統籌協調,實現精細化和地區差異化管理”的原則。
張昕認為,央企的很多特點給央企的
碳資產管理帶來了挑戰。首先,央企經濟體量大,113家企業對我國GDP貢獻達到30%左右,排放量也占到全國總排放量的20-30%。其次,央企的管理層級非常多,涉及的領域和分布的地區也非常廣。此外,在我們國家的特殊機制下,央企都是有級別的,存在多口管理的現象。
張昕特別強調
碳配額分配方式可能帶來的困難。張昕介紹,未來全國碳市場配額將由國家分到省級部門,再由省級部門分給企業,除了國家規定的配額分配方法外,省級
碳交易主管部門在將配額分配給企業時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由于不同地區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西部可能配額分配較多,長三角等地區分配較嚴格。
張昕表示,上述分配方法將人為的造成了配額價值的分化。而央企大型國有企業分支機構眾多且分布在不同的區域,企業管理碳交易面臨很大的困難,難以做出正確的碳交易決策,無形中增加了交易成本。最終會影響碳市場
減排的功能,也會影響企業參加碳交易的積極性。
張昕認為,央企面臨這些挑戰時并非無能為力,相反,碳機制給企業提供了更好的發展轉型的機會,引導資金和技術向低碳發展。企業要積極參與。
張昕強調,企業在機制的管理和建設上應該遵守“統一規劃、統籌協調,實現精細化和地區差異化管理”的原則。為此,企業應建立專門的機構,建立專業的隊伍,比如成立專門的事業部,或者建立碳資產管理公司,并把認識提高到公司發展的戰略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