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舉行聯組會議,就水污染防治
問題進行專題詢問。此前,今年5-6月,全國人大環資委組成人員和全國人大代表共32人組成5個檢查組,分赴6省(市),對水污染防治法實施情況進行了檢查。
在上述聯組會議上,到會應詢的除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外,還有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工信部部長苗圩、水利部部長陳雷(微博)等9個部委的負責人。陳吉寧表示,環保部將對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履行環保職責進行督查,今年督查30%的地級市,分3年督查完畢,然后根據督查結果,采取約談、掛牌督辦、區域限批、行政處罰和移交移送等辦法來落實地方政府的責任。此外,環保部從明年還將開始實行“紅黃牌”制度,那些因環保不達標而被亮紅牌的企業將會直接被關停。
“未批先建”將追責
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劉德培率先發問。他表示,在執法檢查中重末端治理、輕源頭預防的問題比較突出,“預防為主”的原則是如何貫徹落實的?
陳吉寧回應稱,預防工作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即: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嚴格建設項目準入、注重標準引導以及推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以“嚴格建設項目準入”為例,“十二五”期間,環保部總共對163個國家級項目和2000多個省級建設項目的環評文件做出了不予審批的決定,涉及國家審批的項目投資達1萬億元。
落實“預防為主”,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預防工作主要是通過規劃環評進行的,但實際中,規劃環評落地還存在困難。陳吉寧表示,目前規劃環評意見很難形成剛性約束,同時沒有追責的機制,所以規劃環評中“未評先批”的現象非常普遍。
同時,在項目環評方面,由于項目環評的法律處罰過輕,執行起來也比較困難,一些地方對項目建設把關不嚴,降低了企業的入園門檻,導致“未批先建”、“批建不符”等現象非常普遍。今年上半年,環保部開展了全國環保大檢查,發現有3萬多家企業存在著建設項目違法的問題。
為解決以上問題,下一步,環保部將著力落實地方政府關于項目審批的責任。一方面,督促地方政府加大對“未批先建”、“擅自變更”等環評違法行為的查處,針對“未批先建”問題,落實屬地責任;另一方面,將嚴肅追究地方政府行政審批的責任,對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審批行為都要追責,對違反主體功能區定位,或者突破生態紅線的,則對相關責任人實施終身追究。
過去,有的地方存在一些“土
政策”,如以實行“封閉式管理”、“掛牌保護”、“企業寧靜日”等名義,或者以要求環保部門預先報告或限制環保部門執法次數等方式,阻礙環境執法人員執法檢查。未來,環保部將對這些“土政策”予以廢止,這在此前的環保大檢查中已經先行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