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體制內力量打破壟斷
中評網:這次文件出臺時,我們回顧一下中石油、中
石化、電信、聯通這些企業的歷史,他們以前并不存在的,聯通和電信以前從工信部拆分出來的,當年朱镕基把部委拆借成電信、聯通兩家企業,當時互相競爭,我們是不是沿著這種方向改革下去?
盛洪:原來中國電信是郵電部的,其他部委,什么電子部、鐵道部,看到這有油水,他們要求進入到電信業,聯通就是由好幾個部聯合組成的。利用體制內的一些力量來打破壟斷,我們認為這個方向對的,即使不是民營企業來進入。比如對石油的改革,我們提出來首先不是民營企業進入的
問題,是別的國有企業進入,比如說中國
化工、中信、華能等等這就好幾家,他們也有動力進。我們應該支持體制內國有企業,只要它不是壟斷,要進入這個領域就要支持。它的目的是為了自己賺錢,這是有改革的力量和改革的動力,就跟當初聯通進入是一樣的。
中評網:有一個問題我們很不能理解,自從90年代末電信、聯通、中石油、中石化央企成立之后,為什么到本世紀初前10年似乎國企的
市場化改革嘎然而止慢慢消亡,阻力到底來自何方呢?
盛洪:因為利益集團弄明白了。剛開始大家都不明白市場經濟,后來國企和行政部門的官員他們也明白了,如果把競爭者趕出去可能獲得更大利益。此外還有一個背景,原來在90年代的時候,當時國企普遍陷入困境,有一個所謂國企解困和脫困的問題,朱镕基時代還做過解決三角債問題等等。在2000年左右,那會兒的資源價格比較低,包括石油價格、煤炭價格、土地價格都比較低,這些資源型國企當時也是很困難。這時候從國企管理層來看他們明白壟斷有好處,朱镕基覺得是脫困的好主意。尤其在最開始大家都沒太意識到,像三桶油的壟斷確立在1999年,那個時候搞了合并,那個時候石油價格比較低,所以搞壟斷。當時的理由是要脫困,所以政治上沒有遭到很多人的反對,當時歷史背景是那樣。但是大家都忽略了,沒覺得搞三桶油怎么樣,后來發現三桶油可了不得。油價逐漸上漲使他們更知道自己的利益,他們就捍衛自己的壟斷權,就是這么一個過程。
注明:文章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