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生態文明國際宣傳的現狀和問題
近年來,環保部作為生態環境保護國際合作對外窗口,一直努力通過各種國際平臺和渠道宣傳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實踐,也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總體上,國際社會對我國的生態文明理念和實踐還存在眾多不解、疑慮、甚至排斥的現象,我國在國際場合宣傳和推廣生態文明理念和實踐時異常困難,存在很大阻力。如在2013年聯合國環境署第27屆理事會(首屆普遍會員制)上,我部雖然力推將生態文明理念寫入決議案文(Decision 27/8),但是談判過程異常艱難。可以說,與國際上類似的理念如可持續發展、綠色經濟、綠色增長等相比,我國生態文明理念尚未被國際社會普遍認識和接受,相關經驗也未能在國際上廣泛傳播并發揮應有作用。出現這些
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國際社會的偏見、誤解和不解。一種情況是國際反華遏華勢力認為我國提出的生態文明理念是一種政治意識形態,防范并遏制生態文明理念在國際社會的傳播和滲透。一種情況是由于文化習俗、政治制度、社會思想、思維方式、語言表達等各方面的差異,國際社會對中國提出的“生態文明”存在理解和認識上的困難,包括什么是生態文明;中國政府提出生態文明的目的和意圖;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和任務;生態文明如何與國際話語銜接等。還有一種情況是在國際環境治理體系和框架內,各利益相關方通常不愿意接受一個國家的理念和戰略等成為全世界的價值觀和主流思想,因此,本能地產生一定的抵觸和排斥。
2、缺乏生態文明國際宣傳的整體策略和布局。一方面,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中雖然強調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但其策略重點更側重于國內正在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對于國際議題和全球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關注和部署較少,且不夠細化;另一方面,我國生態文明國際宣傳的謀劃和行動不足,如國際宣傳的目的、核心內容、主要對象、預期成果、宣傳形式、可借助的途徑、平臺和機制、宣傳的投入和機構等都沒有明確的安排部署。
3、缺乏清晰的、易于國際社會理解的生態文明官方概念。雖然我國已經在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對生態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詳細的政治表述和戰略部署,但是當前并沒有官方權威機構對生態文明進行明確定義,相關學術研究結論也沒有得到官方的明確認可,更沒有形成清晰的便于國際社會理解和接受的科學表述,和國際環境與發展領域的主流話語體系難以銜接。
4、生態文明國際宣傳缺乏統一聲音。除了上述缺乏總體性部署安排以及生態文明的官方定義外,更重要的的原因是尚未形成一個系統的生態文明建設框架,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思路、發展規劃、遠景目標、推進模式、戰略路線等。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職能分散在環境保護、國土、林業、農業、水利、
交通、工信、住建、發展改革、財政等部門,各部門依據自身需求和對生態文明的理解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如環保部門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建設、發展改革委推動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國家林業局實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綱要(2013-2020)》、水利部推動水生態文明試點等,
政策行動存在矛盾、沖突和重疊,難以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合力。很顯然,在這種情況下,各部門以自身現有口徑開展生態文明宣傳,勢必會導致國際社會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概念、行動和政策措施理解和認識的碎片化、局部化,導致無所適從。
5、沒有建立有效的國際化宣傳機構和平臺。國際上的可持續發展相關理念往往是由國際組織或獨立的國際機構進行推廣和傳播,而不是由一國政府單獨進行宣傳。我國雖然成立了生態文明研究和促進的相關機構(如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等),但仍只是國內社團組織而非國際性機構,難以承擔向國際社會傳播分享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和最佳實踐、建立國際間合作伙伴關系和網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