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人看來真正值得一看的關于霧霾的科普專題是財新的報道。各位恐怕不會信的,我看了此文后居然覺得有點松口氣的感覺(當然,如下文所談到,后來又覺得不可以太松口氣)。
這是因為按照財新此文闡明的霧霾形成機制,就目下而言霧霾的“毒副作用”或許沒有原來想的那么大。
在此之前,在經歷了
北京一場大霧霾之后,本人曾寫了篇文章提出以“
公交車輛電動力化”作為治理霧霾的一個突破口。當時在那篇文里,隨手寫了句“感覺呼吸的不是空氣,而是酸霧”來形容霧霾的嚴重。
但是過了幾個月,偶然又看此文,忽然間覺得自己寫的這句話好象有點不對勁:倘若是酸霧的話,那么咽喉應該有更強烈的刺激感啊,要知道當年倫敦和洛杉磯的大霧都造成了老人還有
兒童的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大面積爆發,健康成年人也出現難以忍受的咽喉刺激癥狀……不過也沒有經歷過倫敦與洛城的霧霾,或許文獻記載用筆夸張了,還是國內不報道醫院的狀況?
直到14年秋,看到財新的專題,方才恍然大悟!
原來中國的霧霾竟然也是“有中國特色”的!由于大量氨氣被排入大氣,導致在空氣當中同時存在大量的酸性氣體與堿性氣體,以至發生中和反應,生成大量的銨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