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開始被廣泛認識。2015年4月,通過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對生態文明領域改革做出了頂層設計和部署。經濟結構調整和生態文明建設,將催生巨大的綠色融資需求。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DRC)估計,中國綠色產業的年投資需求在2萬億人民幣以上,而財政資源只能滿足10%~15%綠色投資需求。
發展綠色債券,有助于降低綠色融資成本,推動直接融資和債券
市場發展,減少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和投資的資金錯配風險,提升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也有助于開辟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截至2014年6月15日,銀行間交易商協會累計支持綠色能源、公共
交通、環保技術等超過700家綠色企業發行債務融資工具(廣義的綠色債券),融資額約9685.8億元,但相比我國債券市場14萬億元的總規模而言,“綠色”程度很低,相比銀行綠色信貸的規模(截至2014年底約6萬億元)而言也偏低。發展綠色債券市場勢在必行。
同巨大的市場潛力相比,綠色債券市場在2014年才開始萌芽。2014年5月,中廣核風電有限公司發行國內第一筆碳收益5年期中期票據;2015年1月,興業銀行發行專項金融債券300億元,資金由環境金融事業部用于
節能環保項目并定期報告披露,7月金風科技在
香港發行3億美元債券,所籌資金用于投入再生能源項目,貴陽市政府也擬籌備申報100億元綠色市政債券等。
當前,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發展的主要
問題包括:一是缺乏明晰的綠色債券的定義和
認證標準;二是從制度基礎來看,對上市公司的環境影響信息披露制度尚未健全;三是中介服務如環境影響評估和綠色評級等較為欠缺;四是從投資環境來看,綠色投資的理念有待推廣。
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很大程度依賴于整個綠色投資理念和綠色金融體系的建立,借鑒國際綠色債券市場發展的經驗,需要從理念、
政策、市場規范、基礎設施建設等角度,全面推進綠色債券市場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