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17 09:56 來源: 新浪科技
文章來源:李汀 @大臉撐在小胸上
昨天頭條新聞發了一條微博:
【科學家稱太陽2030年將休眠 地球溫度恐大幅下降】科學家預測到太陽活動將在2030年左右減少60%,屆時地球氣溫將很可能大幅度下降,步入“小冰河期”。據悉,1645年至1715年地球曾進入“小冰河期”,當時在冬季,英國大部分河流都凍結了,人們甚至能穿著旱冰鞋橫穿泰晤士河。隨便搜搜都是:
本著好好學習的態度,我點進它附上的文章鏈接:《科學家警告稱太陽將在2030年“休眠”》。這篇文章來源為“中國日報特稿”,其它媒體轉來轉去時標題倒是變化無窮,不過文字都差不多,全文附下: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7月10日報道,近日,科學家警告稱太陽將在2030年“休眠”,這將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得地球步入“小冰河期”。這一發現是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于威爾士蘭迪德諾召開的國家天文會議上公布的。
瓦倫蒂娜·扎爾科夫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在會上介紹了他們研發的太陽活動周期新模型,該模型關注太陽兩個層面——一個靠近太陽表面,另一個深入太陽的對流區——的發電機效應,預測到太陽活動將在2030年左右減少60%,屆時地球將很有可能進入“小冰河期”。
扎爾科夫的研究發現,在太陽活動的第25周期(該周期的太陽活動在2022年達到峰值),被列為觀測對象的太陽兩個層面的電磁波開始相互抵消; 進入第26周期(2030年至2040年)后,這兩個層面的電磁波變得完全不同步,導致太陽活動劇烈減少。扎爾科夫說:“我們預測這將引發與‘蒙德極小期’相同的效應。”
公元1645年至1715年是蒙德極小期,在此期間太陽活動非常衰微,持續時間長達不可思議的70年,此時也恰好是地球的“小冰河期”,但兩者是否有關聯,仍然沒有定論。當時在寒冷的冬季,英國大部分河流都凍結了,人們甚至能夠穿著旱冰鞋橫穿泰晤士河。
本著好好學習的態度,我又去查了下英國《每日郵報》網站 Daily Mail online,真沒冤枉他們,還真有這條,標題一毛一樣!所謂的“中國日報特稿”其實就是把這篇英文報道翻譯了一遍。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3156594/Is-mini-ICE-AGE-way-Scientists-warn-sun-sleep-2020-cause-temperatures-plummet.html
由于文中提到“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本著好好學習的態度,我又去英國皇家天文學會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網站上查了一下,News and Press里的確有一篇相關報道。
http://www.ras.org.uk/news-and-press/2680-irregular-heartbeat-of-the-sun-driven-by-double-dynamo
想看原文的請點擊上述鏈接,懶得看的請聽我講(我盡量不介紹過于專業的信息):
就說,科學家們一般認為,太陽活動的周期大概是10-12年。為什么會是這個周期呢?目前還木有研究清楚。過去科學家們傾向于認為,這是由于太陽內部深處的流體動力作用造成的。但是Zharkova教授的團隊發現,其實還有另一個因素,就是太陽表面的作用。如果把內部作用和表面作用這兩個因素綜合起來考慮的話,結果會更準確。
他們用這個新的思路來建立模型,考察了從1976-2008年間的三次太陽活動周期的磁場活動和太陽黑子數。模式的預測結果與實測結果對比,準確性達到了97%。
然后他們就用這個模型來預報未來的太陽活動,發現第25個周期的峰值在2022年,而第26個周期的谷值則在2030-2040年間。那么這個谷值期間會發生什么呢?
Zharkova教授說:會導致“蒙德極小期”,太陽活動會下降60%,接近1645年“小冰期”時的狀態。
以上是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報道。看完以后你也許會覺得:咦,好像跟“今日頭條”“中國日報”他們講得差不多啊!
OK,我要跟大家解釋幾點:
1. “太陽活動將下降60%”——請注意【太陽活動】下降60%,并不等于【太陽溫度】下降60%,更不等于【地球溫度】下降60%
在Zharkova教授的研究中,他們衡量太陽活動主要用兩個量:一個是磁場,另一個是太陽黑子。
所以媒體報道中大肆渲染的“太陽將休眠”這完全是記者自己想當然,而大家在評論中憂心忡忡的“天吶溫度下降60%豈不是要凍死本寶寶”,也是受誤導之后的進一步誤解。
2. “蒙德極小期”是啥玩意兒?
這是1843年一位德國天文學家提出的:1645-1715年,這70年間太陽黑子幾乎沒有記錄,太陽活動衰減到極低狀態。
但是,天文界普遍公認太陽黑子周期為11年左右,“蒙德極小期”顯然與這一主流認知是相矛盾的。如果它真的存在,那說明太陽黑子周期比我們想象中更加復雜,可能只在某個特定階段才是10-12年。當然,17-18世紀的觀測資料很有限,部分科學家試圖用其它資料來側面證明太陽活動,比如極光記錄、我國古代的肉眼觀測記錄、樹木年輪中放射性碳分析等等。
總之,蒙德極小期是不是真的發生過?目前尚在爭議之中。
從Zharkova教授的發言來看,他是認可蒙德極小期的存在的,并且認為太陽將在2030-2040年再度進入蒙德極小期。
3. 1645年“小冰期”又是啥玩意兒?
就是我們常說的“明清小冰期”。我以前也寫文章介紹過:
公元1550-1770年,全球氣溫都出現了下降趨勢。這個時期持續了約220年,正好是從明朝嘉靖29年-清朝乾隆35年。
明清小冰期時,有的年份中京杭大運河南段(吳江-嘉興)在11月就開始大面積封凍,冰厚3尺多,船只需要有“壯士鑿冰”才能每天前行3-4里。江西的柑橘常常被凍死,連貢品也無法保證。華南的廣州也開始出現結冰的現象。這些物候學方面的考證來源于竺可楨先生生前所著《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明清小冰期時溫度的整體下降,使得農作物生長季節縮短、產量減少、價格上揚。隨后就是群發性的饑荒和農民起義等社會連鎖反應,也促使北方游牧民族頻繁南下入侵。很多學者認為這是導致明朝滅亡、清軍入關的一個外部原因。
……
但是!特別要說明一點:盡管“蒙德極小期”(假如它的確存在的話)與“明清小冰期”在時間上比較吻合,但目前并沒有證據表明明清小冰期是由蒙德極小期造成的。也就是說,太陽活動的衰減,到底會不會造成地球氣溫的整體降低,這還不一定!
大家請注意Zharkova教授的話:“太陽活動會下降60%,接近1645年小冰期時的狀態”——主語!請注意主語!是太陽活動接近1645年小冰期時的狀態,而不是地球接近1645年小冰期的狀態!正如上文所述,太陽回到1645年不代表地球也回到1645年,這兩者的因果關系尚未確認尚未確認尚未確認媽呀累死我了!
下面我用一句話總結一下上述所有信息:
根據Zharkova教授開發的太陽活動模式預測,2030-2040年太陽活動將進入衰減期,但這是太陽磁場和太陽黑子的活動衰減,并不是“太陽休眠”,也不能證明地球即將進入小冰期!
——是不是頓時就沒什么爆點了?
現在我要說的是,我們或許應該共同討論一下:非專業記者怎樣去報道專業新聞?
首先,就媒體記者而言,他們不了解上述復雜的專業知識,這完全無可厚非,畢竟我們不能要求記者都是大百科全書。
其次,就英國皇家天文學會而言,它作為專業性網站,所發報道是默認讀者具有一定專業知識門檻的,所以并沒有在某些專業概念上反復強調其含義和可能對外行造成的誤解。我認為這也無可厚非,畢竟每個機構和網站都有自己的定位。
那么是不是這個問題就無解了呢?
我認為,首先,記者對于自己知之甚少的外專業領域,不要隨便往原始信息上添加自己的主觀判斷,比如“太陽將休眠”“地球將進入小冰期”之類;
其次,記者不要把自己理解出來的意思,假以“科學家警告”之口向大眾傳播——這是對公眾的不負責,也是對科學家的不負責;
第三,對于此類專業領域內的新聞報道,在成稿之后,應該給相關機構或專業人士把握一下,看看是否有理解上的硬傷。假如英國每日郵報的記者寫完稿子,能先給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人看一下,我相信人家一定會說哎呀你理解錯了,我們不是這個意思……那還會有這樣一篇聳人聽聞的媒體報道出現嗎?(——當然,不排除依然有可能)
這么說吧,不懂很正常,但是身為記者,寫自己不懂的東西而不向專業人士求證,扣個博人眼球的標題就發表,這是不負責的表現。
最后還要吐槽一點,科學家真倒霉!
現在公眾對于科學家和專家們的反感、誤解和不信任,有三個原因:
一是有些科學家的確不靠譜,對科學界的公信力造成了損害;
二是有時候公眾無法理解正常的“科學爭議性”和“科學未知性”,有些問題在科學探索階段就是搞不清楚,而公眾傾向于以各種陰謀論來解讀。
三是科學家明明沒這意思,被媒體報道出去就有這意思,然后大家一窩蜂罵科學家!
比如這位Zharkova教授,我真同情他,2030年也不算遠,到時候太陽沒休眠,地球也沒進入小冰期,大家又要去罵他是騙子!
好消息是公眾其實沒這么好的記性~\(^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