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3-17 10:11 來源: 參考消息網
參考消息網12月15日報道境外媒體稱,12日通過的《巴黎協定》是時隔18年之后簽訂的氣候領域的協定,被英國《衛報》贊為“人類史上的重大飛躍”。
據韓國《中央日報》網站12月14日報道稱,共有195個國家參加并簽字。但有觀點認為,此次通過《巴黎協定》主要是三位領袖發揮了作用。
核心人物之一是美國總統奧巴馬。美國長期以來都對氣候變化態度消極。奧巴馬改變了態度,一上任就將氣候變化作為議題。在巴黎氣候大會前,奧巴馬簽署行政命令,要求聯邦政府機構到2025年在2008年的基礎上減少約40%的溫室氣體排放。這是氣候變化“差生”變成“模范生”的聲明。
美國還與經濟實力居世界第二、溫室氣體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的中國采取了共同步調。去年11月,奧巴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共同宣布了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相關協議。習主席在該過程中證明了自己是美國最大協商伙伴這一存在感。中國一方面要求發達國家承擔更多責任,一方面作為發展中國家的領頭人發揮了作用。中美兩國領導人在出席巴黎氣候大會開幕式時強調了新協定的必要性。
也不能忽略作為活動主辦國的法國的努力。過去一年,法國對主要國家進行了游說,其中法國總統奧朗德的領導能力發揮了巨大作用。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2月14日報道稱,巴黎氣候大會終于取得積極成果,與會195個國家的代表在馬拉松式的會議后,于12日通過了《巴黎協定》。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形容協定通過是“歷史性的一刻”。
全球民眾的期待以及世界各地越來越顯著的極端天候,加上眾多科學家異口同聲的警告,多少對各國代表形成一定輿論壓力。但僅此并不足以促成協定,主要大國的政治盤算依然是決定性因素。
奧巴馬的個人政治信念也發揮了一定作用。他把應對氣候變化視為自己的歷史使命。
而中國高度依賴煤炭能源所導致的空氣污染,已到了危及國民健康的地步,氣候變暖也加劇了中國的水危機,這些均形成了相當的政治壓力。因此,不同于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談判時的互不妥協,中美此次均采取了較為積極的態度。兩國領導人更為此直接溝通,為通過協定營造了有利氛圍。
國際地緣政治現實的變化也多少影響了此次談判。同1997年美國獨霸的局面相比,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影響力的上升讓政治妥協成為可能。各主要大國都不愿失去道德高地,在變化加劇的國際形勢中處于被動。此外,中美就再生能源的研究開發在這段時期都取得了長足進展,對傳統能源的替代能力有所加強。這些都有助各方對協定采取更積極立場。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2月14日報道稱,在法國外長終于能夠宣布達成《巴黎協定》前的最后時刻,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是幫助消除最后幾個爭議點的少數代表和高官之一。
中國在談判的最后一天加強了努力,并很快稱贊該協定——將全球平均氣溫升高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作為目標——是“歷史性的一步”。
該協定因使所有國家有了共同目標而受到稱贊,那就是全球將盡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峰,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
觀察人士說,在達成協定之前,好幾個國家表示持保留意見。但解振華和巴西談判代表、美國國務卿克里、美國氣候變化特使托德·斯特恩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加強協調,確保該協定通過。解振華說,中國為推動達成協定作出“建設性貢獻”。
一些經驗豐富的氣候談判代表說,中國的確希望達成一項強有力的國際氣候協定,因為它有助于促成經濟結構調整。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說,中國的氣候官員需要更有智慧,來實現使中國成為負責任大國的使命。
(2015-12-15 1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