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3-17 10:11 來源: 參考消息網
中新網12月14日電 據日媒報道,在恐怖襲擊的沖擊尚未緩解的巴黎,當地時間本月12日晚間,旨在防止氣候變暖的新國際框架“巴黎協定”得以通過。這是包括日美歐等發達國家、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在內、196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歷史性協議。
日媒指出,此次會議明確提出了“2度目標”,將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的截至21世紀末的世界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工業化之前水平的2度以內,同時為控制在1.5度以內作出努力。
此外,為了實現防范據稱因氣候變暖而不斷增加的暴雨和干旱災害等目標,還就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支援和技術轉移達成了協議。
日媒稱,當前,巴黎協定參加國的排放量接近世界合計的100%。雖然看似今后排放量看起來將迅速減少,但實際上并非如此簡單。
為了推動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不同的眾多國家達成協議,嚴格的減排目標難以確定。但是,僅憑寬松的目標設定難以起到防止溫暖化這一本來目的。COP21花費兩周時間,尋找了具有可行性的“妥協點”。
“充滿雄心壯志”,這是擔任大會主席、長期致力于環境問題的法國外長洛朗?法比尤斯多次提到的語言。作為定為目標的氣溫上升限度,明確提出1.5度是法比尤斯的期望。但是,包括所需采取的手段在內的眾多課題的解決方案被擱置。
巴黎協定納入了各國此前提出的今后自主削減目標,但有預測認為,即使全部達成,氣溫也將上升近3度。與2度目標相去甚遠。即便如此,美國商會21世紀能源研究所副所長優魯(音譯)仍批評稱,這是“政府隨意制定的目標,不知道能否實行”。
日媒還稱,而日本提出的削減目標則是由日本最大經濟團體“經團連”綜合了產業界的自主目標。與其說“充滿雄心”(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不如說是重視了實現性。巴黎協定要求各國每5年評估削減目標,在2020年之前設置嚴格目標。
協定表示,將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減至與21世紀后半期海洋和森林的吸收相同的水平,事實上控制為零。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和代表性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捕獲與封存(CCS)技術的實用化等越來越不可缺少。
日媒分析指出,雖然困難,但上述問題均為日本具備技術實力的領域。未來還需要最大限度發揮具有的實力、將溫室氣體削減“陣痛”轉化為創新和增長原動力的思維。
中新網12月14日電 據外媒報道,世界各國和環保團體熱烈歡慶歷史性的《巴黎協定》的敲定。這份協定雖是“不完美的”,但為世界解決氣候危機奠定基礎;環保組織稱,這份協定將加速化石燃料業的衰亡。不過科學家提醒,即使各項承諾落實,全球暖化的腳步還是停不下來。
據報道,巴黎時間12日晚7時半左右,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主席、法國外長法比尤斯拿起帶有大會標志的綠色小錘敲了一下,宣告里程碑式的 《巴黎協定》誕生。《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國代表團全體起立鼓掌,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有了安排而歡呼。
法比尤斯說:“近150個國家和政府領導人參加開幕式,180多個國家提交國家自主貢獻文件,13天的談判成果讓我們每個代表團都能昂著頭回去,因為我們承擔起了這一巨大的歷史責任。”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應對全人類面臨的最為復雜的氣候變化問題,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全球合作新時代。全球所有國家為了共同目標采取共同應對措施,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這曾經無法想象,現在勢不可擋。”
報道稱,根據這份包含29條內容的《巴黎協定》,各方將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發達國家將繼續帶頭減排,并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幫助后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根據此一協定,各方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內,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全球將盡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峰,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
美國總統奧巴馬12日晚在白宮盛贊達成《巴黎協定》的成果。他表示,雖然這不是一份“完美協定”,但代表人類拯救地球的“最好機遇”,它為全球解決氣候危機建立了“持久框架”,為人類有效抗擊氣候變化確立了機制和架構。
印度總理莫迪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巴黎協定的成果沒有輸贏。氣候正義才是贏家,我們全都將邁向更綠色的未來。氣候變化依然是一大挑戰,但達成此協定顯示每一個國家甘于面對挑戰、共同努力求取解決方案。”印度是全球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
報道指出,一些環保團體認為《巴黎協定》是轉折點,若能實現控制全球升溫不超過1.5攝氏度,化石燃料業將加速衰亡。
綠色和平組織國際總干事奈都說:“那個數字以及在本世紀中之前實現凈零排放的新目標,將讓煤炭企業的董事局和石油出口國的王宮震驚不已。”
不少對抗氣候變化團體對協定的長期目標遠超預期而感到鼓舞,但不失冷靜地提醒,這只是第一步。
法國科學家茹澤爾說:“我感到失望的是2020年以前的行動,(協定)對此完全沒有追求。”
一些分析師指出,雖然此一協定并不完美,但不妨礙它將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向前大大推進一步。在搭建起凝聚廣泛共識的基本框架后,很多細節工作和具體落實可以留到未來。《巴黎協定》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