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相關規劃,全國統一
碳排放權交易
市場將于2017年正式啟動。歲末年初,外界關注度再次提升。對此,興業研究表示:2017年將是書寫中國
碳金融市場快速發展歷程的嶄新元年。
嘗試構建“交易平臺聯盟”
隨著我國碳
排放權交易市場試點工作的不斷深入,國內已有九個
碳交易試點在市場體系構建、配額分配和管理、碳排放測量、報告與核查等方面展開了深入探索,為全國
碳市場的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但全國碳市場設一個還是多個交易平臺尚存爭議。興業研究發表的《中國碳市場:從地區試點走向全國統一》報告中指出:一方面,集中交易便于
政策調整,但對交易平臺能力建設和規則完善程度提出很高要求;另一方面,分散交易鼓勵優勝競爭,激發交易機構的創新動力,有利于碳市場自身以及碳金融體系的發展,是目前國際通行的模式,但需保證跨市場的規則統一。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和興業研究綠色金融研究員湯維祺博士在上述報告中表示:“目前,我國已經成立了九個碳交易平臺,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制機制和交易系統,未來集中交易的國家碳市場交易平臺很可能會在現有的七個交易平臺中擇優產生。”同時,針對分散式交易可能出現的
問題,他們建議:“地方交易平臺可以嘗試構建‘交易平臺聯盟’等合作機制,實現會員資格互認,或者借助金融機構經營網點實行代理開戶等服務,優化開戶注冊和賬戶管理流程、提高跨市場交易便利度等方式,真正推動全國碳市場的一體化發展。”
推動市場消化剩余配額
興業研究認為,配額的初始分配是碳市場的核心要件,從國際市場和國內試點經驗看,也是決定市場運行平穩性、有效性以及
減排效果的關鍵要素。目前,我國碳市場實質上形成了相對折中的分配體系,遵循“統一行業分配標準”、“差異地區配額總量”、“預留配額柔性調整”這三項主要原則,力求兼顧公平與效率。但值得注意的是,理論的分配方式不一定能保證不同地方企業在交易過程中的公平性。按規定,地方配額總量扣除免費分配部分后,可進行有償分配。有償部分的方式和標準由地方確定。因此配額總量分配的地區偏向性會導致各地區配額有償分配成本的差異,影響市場的公平性。因此,有必要對有償分配的方式進行統一,并允許控排企業跨地區參加拍賣。
從國際碳市場和國內試點經驗來看,配額過剩是碳市場交易初期最容易發生的問題,也是影響碳市場價格平穩性的最大隱患。允許
碳配額的跨期儲存是平滑各期配額的有效手段,但在試點向全國市場過渡的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政策銜接的平穩性和公平性。魯政委和湯維祺在研究中提到,考慮到不同試點地區之間、試點地區與非試點地區之間,以及同一試點市場不同企業之間的公平性難以同時保障,因此,由試點市場在接入全國市場之前,分別自行消化試點期間的剩余配額的方式也是一種較為可行的方法。具體可以由試點地區碳市場主管部門在試點結束之前按照固定價格回購剩余的配額;回購價格按照一定時間,或者一定成交量對應的交易均價確定。回購之初可由全國市場向地方有償分配配額收入進行抵補,或者由全國碳市場主管部門以資金或者配額的形式部分進行補償。
相關文件規定,在碳市場覆蓋范圍之外的“自愿減排項目”實現的減排量,經主管部門核證并在“國家自愿減排交易登記系統”進行備案后,可獲得“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CCER可以在碳排放配額交易市場上進行交易,用以抵消碳市場控排企業的排放量。碳市場引入CCER的主要作用在于鼓勵碳市場覆蓋范圍之外的企業進行
節能減排,從而延伸碳市場的作用。
興業研究指出,在全國碳市場啟動后,由于所有地區都將被納入碳市場,因此CCER的地域限制將不復存在,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CCER對配額市場的沖擊。此外,由于CCER的主要來源為風電、光伏、水電和甲烷減排,其中前三項作為
電力項目納入了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中。在全國碳市場啟動后,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電力企業在投資新能源項目時,可以選擇按照新增產能申請免費分配的配額,或者是作為資源減排項目開發CCER。因此在全國碳市場下,新增配額與CCER之間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市場交易標的總供給更加可控。興業研究預計,CCER的使用比例限制將可能逐步放開。
引導更多金融機構參與碳金融市場
成熟完善的碳金融體系是一個健康的碳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碳金融產品和服務能夠為交易主體提供風險控制的手段,也可促進碳資產的形成并優化
碳資產管理,為基礎性的碳配額現貨市場增加流動性,從而深化碳交易制度的優勢,使之成為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性制度安排。
碳金融體系在我國碳市場建設過程中同樣受到重視。2014年起,
北京、上海、廣州、
深圳、湖北等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省市,先后推出了近20種碳金融產品。但受制于各試點交易體系不完善、相關政策和交易規則的諸多不確定性,碳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影響力比較有限,可持續性和可復制性不足,成為我國碳市場建設中的一塊明顯短板。因此,魯政委和湯維祺在研究中表示,全國碳市場啟動后,需要重點解決各市場
衍生品交易工具整合的問題;針對非標準遠期以及掉期合約等場外交易的衍生品,也需出臺針對性的監管規則,避免投機行為放大市場風險。
隨著全國市場的啟動,我國碳金融體系的市場規模和流動性都將大幅提高,交易主體和需求種類也將更趨多元化,碳期貨的束縛將消失,可交易的碳金融衍生品有望迎來井噴,全國碳市場將為碳金融體系的發展提供重大機遇。
此外,金融機構的參與是碳交易市場不可或缺的部分。除國際碳市場中的銀行、基金之外,引入機構和個人投資者不僅能夠提高市場流動性、強化價格發現功能,還能夠通過開發
碳基金、碳信托等衍生服務,為企業參與碳交易提供便利,充分挖掘碳資產的市場價值,從而深化碳配額的基礎市場,構建多層次的碳金融體系。
興業研究認為,全國市場啟動后,一方面需要統一已有管理規定、填補空缺的管理規則,同時還需要推廣有關機構現有參與碳金融市場、開發碳金融產品與服務的經驗,引導更多的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積極參與,真正推動我國碳市場及碳金融體系深化發展。
做好從試點向全國市場過渡的準備
全國碳市場的建設已歷經了長時間的積極探索,且當前碳市場的主要運行模式是以碳市場試點地區為中心,探索開展跨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建設區域性碳市場。
目前,我國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為區域性碳市場的建設提供了基礎條件。環渤海、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不僅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同時也是碳排放的核心區域,其核心省市也都承擔了碳交易試點的工作。因此,在統一市場、統一標準、統一方法、統一監管的原則指導下,建立區域的環境和氣候聯合的管理體系、提出跨區域與市場統一制度與方案設計,細化碳資產管理的會計制度、審計制度、稅收制度等,將是下一步建設區域碳市場的核心要求。
另一方面,不斷擴大碳市場的行業覆蓋范圍、強化減排政策效果,應是我國碳市場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上海、深圳、北京在試點碳市場的過程中,已經納入了服務業以及部分公共建筑設施,但考慮到全國其他地區的基礎條件,這些部門尚未納入全國碳市場。對此,魯政委和湯維祺建議,上海、北京、深圳等經濟較發達、產業結構較為先進的地區,可充分利用試點經驗,在完成全國碳市場建設“規定動作”之外,適時增加行業覆蓋范圍,進一步研究更加科學且可復制、可推廣的排放核算標準及配額分配方案,不僅能夠幫助全國碳市場更快發展,也有助于本地區在全國碳市場未來的建設進程中,占據更主動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