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
云南鋁業股份有限公司發布關于收購云南亞能
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41%股權的公告,交易完成后該公司將以41%股權成為云南亞能第一大股東。晶見第一次注意云南鋁業這個大企業是其作為
電力大用戶逆向收購了國電電力在云南的三家水電廠,為了貫徹其“水電鋁加工一體化產業鏈”戰略,而這一次控股云南亞能則是對這個戰略的補充,也是順應國家低碳清潔的能源發展戰略,完善公司綠色低碳“水電鋁加工一體化產業鏈”。
但是真正吸引晶見關注的并不是云南鋁業對其戰略的貫徹和完善,而是關于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制度的實施。
區域性碳排放權試點工作早在2013年啟動,但是算算時間,運營時長最長的也不過四年,國家發改委在2016年1月印發《關于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工作的通知》,明確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實施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第一階段的交易范圍將涵蓋
石化、
化工、
建材、
鋼鐵、
有色、
造紙、電力、
航空等重點排放行業,參與主體其2013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達到1萬噸標準煤以上。
由于“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給每個省都分配了碳排放強度下降的目標,云南屬于第三梯隊,需要降低18%,云南鋁業作為云南支柱產業納入交易名單是理所當然的,這也就給云南鋁業帶來了履約成本。
云鋁的需求可能是售電公司增值業務項
云南鋁業作為一個典型的電力大用戶開始布局
碳市場交易,這或許給售電公司一個新的業務方向,也許像云南鋁業這些產業龍頭擁有足夠的資源去布局碳資產管理領域,但所有的高用能企業都投資這類碳資產企業并不現實。
同時經濟較發達的省份如廣東、
山東、
浙江這些地方的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達到20.5%,
減排壓力會催生龐大的交易需求。這也就是售電公司可能開展的增值服務方向,未來國家也會對碳排放交易產業有所支持,產業支持
政策、財稅補貼的出臺、細化、落實有助于售電公司的生存、發展。
盡管目前在區域性碳排放權交易有足夠的運營經驗,但是全國碳排放權的交易規模是翻了幾十倍達到數千億,這其中面臨更大的運營挑戰。同時由于涉及企業過多,前期可能僅考慮數據基礎比較好的電力、
水泥、電解鋁等行業,客戶的群體和數量有所限制。
再者,由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的市場覆蓋面極大,產業環節較多,配套政策的出臺、落實力度都具有不確定性,而且目前絕大多數售電公司的主營業務還處于前期階段,尚未培育出可以支撐公司運營發展的現金牛,貿然開拓新的業務方向可能分散公司資源,不利于主營業務的發展。
綜上所述,晶見認為,云南鋁業布局碳資產管理領域是為了補充自身發展戰略,降低企業運營成本,而對于售電公司來說這或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業務方向,這能夠豐富企業的增值服務品種,給電力客戶帶來更多的價值,促進更多的合作,但是個中風險也值得去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