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國際氣候
政策中心(CPI)發(fā)布《2017年全球氣候融資概覽》(Global Landscape of Climate Finance 2017)報告,更新了全球氣候融資流動情況,并首次進行了氣候融資的5年趨勢分析。報告指出,2015年全球低碳和氣候適應行動的投資達到了4370億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2016年降至3830億美元,兩年的平均投資為4100億美元。報告的主要結論包括:
(1)2015年的氣候融資流量達到437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2016年下降了12%,為3830億美元,但仍高于2012年和2013年的流量??紤]到年度波動,2015—2016年的平均流量比2013—2014年高12%。
(2)2015年,氣候融資流量創(chuàng)紀錄的主要原因是私人可再生能源投資(尤其是在中國)增加,以及美國和日本的屋頂太陽能發(fā)電投資增加。
(3)2016年,氣候融資流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術成本下降和一些國家的裝機容量增長放緩。2015—2016年,技術成本平均下降10%,主要來自太陽能技術成本的下降。與此同時,中國新增裝機容量增長放緩,預計對風電項目的收入支持將逐步減少,并更加重視現(xiàn)有電量的電網(wǎng)整合。
(4)根據(jù)國際能源署(IEA)的情景,太陽能屋頂光伏和陸上風電裝機容量的年度增加及投資有望實現(xiàn)在2 ℃目標中的份額,對這些技術的投資超過了對化石燃料發(fā)電的投資。但是,還需要在各個經(jīng)濟部門進行更廣泛的投資。到2050年,能源部門(包括
電力、
交通和建筑的能源使用)每年的需求總額將超過1萬億美元。農(nóng)業(yè)、林業(yè)、水和廢棄物需要更多的投資來實現(xiàn)低碳轉型,同時為了盡量減少氣候影響的成本,適應投資需求也很緊迫。
(5)在公共投資來源中,發(fā)展金融機構(DFI)繼續(xù)籌集、管理和分配最大份額的公共投資。與2013—2014年相比,國家DFI在2015—2016年承諾的氣候融資減少了13%,部分原因是一些新興
市場出現(xiàn)了經(jīng)濟波動。多邊和雙邊DFI在擴大氣候融資方面繼續(xù)取得顯著的進展。2016年,綠色氣候基金等新興機構,以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新興發(fā)展銀行等以市場為主導的新興機構也提供了25億美元的流動資金。
(6)盡管國家DFI融資流量下降導致適應融資從18%的公共融資流量下降到16%,但多邊DFI在2015—2016年提供的平均適應融資比2014年多出29%。
(7)雖然目前的融資流量仍然遠低于所需要的估計數(shù)字,但有幾個持續(xù)的積極趨勢可能將有助于擴大未來的氣候融資:①正在詳細闡述國家自主貢獻(NDC)計劃,以明確潛在的投資機會;②綠化現(xiàn)有的公共資金流動;③全行業(yè)對氣候相關的財務風險披露和報告使用的討論;④更多地使用新型和創(chuàng)新的混合融資工具。
(8)維持進展也存在一些風險。尤其是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xié)定》,以及巴西、俄羅斯等主要新興市場持續(xù)的經(jīng)濟動蕩對擴大氣候融資帶來挑戰(zhàn)。
轉載引用請注明來源: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氣候變化科學動態(tài)監(jiān)測快報》2017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