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機構的設置對于我國尚不成熟的碳
市場的發展十分重要。一方面,碳交易機構(目前主要形式體現為交易所)通過固定的交易場所安排,交易會員資格的把控,以及明確的交易產品和交易規則設定,能夠有效的降低交易的風險;另一方面,碳交易機構作為獨立的中介,為碳交易的買賣雙方構建了便利的交易機制,從而降低交易成本。此外,碳交易機構還承擔著宣傳
減排政策,撮合碳融資,推動低碳發展的使命。如上所述,從2011年起,我國在
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
深圳等七個省市開展
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并對應成立了7家碳交易機構,且于2014年全部啟動上線交易。根據國家發改委提供的統計數據,7個碳交易試點共納入排放企業和單位超過1900家,分配的碳排放配額總量合計約12億噸。截至2017年底,累計成交量突破2億噸,累計成交金額超過47億元人民幣。并且,幾年時間內,7個碳交易試點完成了數據摸底、規則制定、企業教育、交易啟動、履約清繳、抵消機制使用等全過程,并各自嘗試了不同的政策思路和分配方法。
目前,已獲正式備案的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構(碳交易所)達到九家,包括:北京環境交易所、天津
排放權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深圳排放權交易所、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
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
福建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其中最后兩家為非試點地區交易機構。九家碳交易機構結合地區實際,在市場體系構建、配額分配和管理、碳排放測量、報告與核查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2017年12月19日,國家發改委組織召開了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啟動工作新聞發布會,宣布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已完成了總體設計,并正式啟動。確定由上海牽頭組建碳排放權交易系統,湖北牽頭組建注冊登記系統,北京、天津、重慶、廣東、
江蘇、福建和深圳市共同參與系統建設和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