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績可以用數據來描述,也可以用老百姓的收獲感來介紹、來推斷。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
政策法規,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安排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
從數據看,我們的資源效率、環境質量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公眾參與、消費這些方面的自覺性明顯增強。比如,從環境保護這個角度來看,2013年國務院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十條措施,把“2+26”個城市,還有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列為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地區。經過幾年的努力,珠三角已經連續三年達到排放標準,新的“藍天行動計劃”已經把珠三角從重點地區里剔除了。
北京的情況也是一樣,2017年,也就是去年,大氣中PM2.5的年均濃度達到了58微克/立方米以下,也就是說,大氣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改善。從老百姓的感受來看,我們看到的藍天也多了,在微信上、自媒體上曬藍天的照片也多了。
從生態環境改善來看,還可以看到一個新的例子。我上個月(注:2018年8月上旬采訪)剛去阿拉善以及東邊的毛烏素沙地、整個
內蒙古中部,包括鄂爾多斯地區,經過幾十年的植樹造林,原來的荒漠變成綠洲了,我們看到很多公司經過幾十年 投資了幾百億,依靠政府的主導,依靠企業的行動,還有很多國內外志愿者的參與,整個荒漠沙進人退的情況得到完全控制,現在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很多綠洲。去年,我們在鄂爾多斯召開了第六屆庫布其國際沙漠
論壇,聯合國對我國生態建設的成就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認為我們在荒漠化治理上為世界樹立了一個典范。
黨的十八大以來,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后,國家出臺了四梁八柱性的生態文明制度,包括體制改革、生態環境的監管、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生態損害賠償等一系列制度,特別是2015年修訂了《環境保護法》,其中提出了按日計罰,就是要對排放超標每天計罰,加大了處罰力度。通過加大執法力度、逐步完善制度,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淘汰落后,一系列措施使我們的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
(采訪:鄭芳 張筱宇 剪輯:張筱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