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昨天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把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確立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典范。我認為,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規劃的推動下,大灣區有望成為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突破口,加速完善支持民企發展的
市場與
政策環境,并提升“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化參與程度。
第一,充分利用港澳資源,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成為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港澳這些境外資源(如海外商業網絡、國際資本、海外運營經驗優勢、華人華僑和港澳居民等等)、長期以來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市場機制,可以推動中國經濟走向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對外開放。比如,綱要中提出,“依托港澳的海外商業網絡和海外運營經驗優勢,推動大灣區企業聯手走出去,....加強與世界主要經濟體聯系,吸引發達國家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和國際組織總部落戶大灣區。加快引進國際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支持跨國公司在大灣區內設立全球研發中心、實驗室和開放式創新平臺。加強粵港澳港口國際合作,與相關國家和地區共建港口產業園區,建設區域性港口聯盟。"關于吸引外資,綱要強調要”完善對外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在金融領域,將”推進開放創新,拓展離岸賬戶(OSA)功能,借鑒上海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賬戶體系(FTA),積極探索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有效路徑。支持
香港交易所前海聯合交易中心建成服務境內外客戶的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探索服務實體經濟的新模式”。我預計,大灣區在支持企業走出去、對外資開放市場、資本項目可兌換等方面,都有望取得新的突破。
第二,大灣區建設有利于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政府高層提出的“競爭中性”原則也有望在粵港澳大灣區更好落地實施。長期以來,國內的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都強烈呼吁政府出臺必要措施,讓各類市場主體切實依法依規公平競爭。由于國內部分區域的政府和國企配置資源的力量過于強大、優勝劣汰和法治化運行的市場機制不夠健全等因素,市場“競爭中性”原則的落地進展較慢。粵港澳大灣區的民營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市場機制更為健全,且有港澳長期的市場化經濟運行經驗可借鑒,區域內的市場有望率先推進“競爭中性”原則的落地,并對全國其他區域市場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綱要明確提出,“發揮香港、
澳門的開放平臺與示范作用,支持珠三角九市加快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相適應的制度規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減少行政干預,加強市場綜合監管,形成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一流營商環境。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強粵港澳司法交流與協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務和保障,著力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
第三,香港和澳門可以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高效率的投融資平臺,顯著提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化程度。過去5年多來,“一帶一路”建設主要依靠中國項目、中國資金,但要在 “一帶一路”國家取得實質性的影響力,必須動員全球資本市場和專業能力的全面參與。所以,讓香港和澳門發揮“一帶一路”國際融資平臺的作用,將成為大灣區發展的重要內容。綱要提出,要“強化香港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支持澳門以適當方式與絲路基金、中拉產能合作投資基金、中非產能合作基金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開展合作。支持香港成為解決‘一帶一路’建設項目投資和商業爭議的服務中心。支持香港、澳門舉辦與“一帶一路”建設主題相關的各類
論壇或博覽會,打造港澳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平臺。”“充分發揮港澳在國家對外開放中的特殊地位與作用,支持香港在亞投行運作中發揮積極作用,支持澳門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加入亞投行,支持絲路基金及相關金融機構在香港、澳門設立分支機構。”除此之外,我認為,香港還可以在建設“一帶一路”項目庫和與國際資金對接平臺、澳門可以在為葡語系“一帶一路”國家提供融資和能力建設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港澳都可以此為契機加速推進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