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指出,要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的大數據運用,為加快改善生態環境助力。
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和“數字中國”建設的思想源頭和實踐起點,
福建省牢記總書記囑托,始終注重生態文明與“數字福建”的融合發展,站在打造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實現趕超戰略“生態引擎”的高度,全面推進生態云平臺建設,2018年5月,在全國建成首個省級生態環境大數據云平臺并投入使用。
一年來,福建省充分運用生態云建設成果,著力推動精準治污,引領環境管理轉型,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提供科學助力。平臺建設經驗得到相關部門肯定并轉發全國推廣。
拆墻通路,打造“全省一盤棋”
系統建設分散,應用“煙囪”和數據“孤島”林立,業務協同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低……
長期以來,這些困擾生態環境監管的共性
難題,如今在福建省正被打破。大數據應用正以磅礴之勢融入福建省生態環境保護的方方面面,已成為助力精準治污、引領管理轉型、親清服務企業的重要力量。
從頂層設計入手,福建省按照“大平臺、大整合、高共享”的集約化建設思路,形成了省政府統籌部署、各級各部門聯動推進、國家級團隊技術保障的長效機制。
以生態云平臺建設為契機,福建省在國內率先完成生態環境大數據資源規劃,縱向上至國家部委、向下穿透至市縣及相關企業;橫向匯聚相關部門業務數據以及物聯網、互聯網等數據,匯聚運行37個信息化系統,各類數據126類90多億條430T,其中包括21個相關廳局數據,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數據集成匯聚共享網絡,形成由場景和縱深構成的數據之美、架構之美。
夯實硬支撐,鍛鑄軟實力。福建省生態云平臺采用業界先進的大數據平臺技術進行建設,確保平臺的先進性、實用性和前瞻性。平臺網絡資源、硬件資源和超算資源全部由國內唯一的全網絡且單體最大的數字中心——“數字福建”長樂產業園云計算中心按需保障,目前已使用66臺虛擬機、27臺物理機、19個數據庫實例、41個超算節點,數據總容量718T,超算能力達120萬億次/秒。
生態環境大數據應用,不僅是簡單的數據堆砌疊加,而是對業務的吸收、轉化、重構,平臺建立“一數一源、一源一主”機制,每類數據只能由一個權威部門生產并對質量負責,確保數據源的唯一性、真實性、可追溯,避免“一數多頭”和“數據打架”。同時,持續校正數據采集的準確性與檢測規則的合理性,對海量數據去偽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