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入“云”,“智變”引領質變
福建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打通各種污染源監管數據,建立完善環境執法、應急處置等核心業務模型,形成智能化場景應用,切實提高污染監管精準化水平。
不搞“一刀切” ,精準“切一刀”。生態云平臺建立了兩萬多家企業的“一企一檔”,對736家企業、984個點位實施在線監控,每天對20多萬條數據進行智能分析,實現自動預警、全天候監管。設定高違法風險企業預警規則,圈定高風險違法對象,結合全省兩萬多名網格員力量,打通執法監管“最后一公里”。
2018年,全省城鄉社區網格員上報有效完整的環保網格監管事件達65827件,全省執法人員執行任務40270件,查處環境違法案件7309起,處罰案件4465起,處罰金額2.86億元。
讓監管“跑”在風險前面。生態云建立了兩個重點
化工園區和86家高環境風險企業的3D立體模型,以及216家企業全景數字化、53家企業排污管網數字化、3450家環境風險源信息庫,實現環境風險源、應急物資儲備、避災點以及飲用水水源地、自然保護區、居民區等環境敏感區域GIS一張圖,結合應急處置現場視頻,實現一個頁面操作、一張圖調度指揮,為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和人員疏散等提供強有力支撐。
輻射安全更加可控。云平臺實時獲取核電廠周邊21個自動站監測數據,全面掌握評估核電廠周邊輻射環境狀況。對全省核技術利用單位、放射源和射線裝置實施精細化管理,實現對移動放射源的實時跟蹤和監管,做到過程可視、風險可控。建立輻射應急“一圖一卡一冊一系統”快速響應模式,確保事故發生時高效應對、科學處置。
轉變不僅體現在生態環境監管上,更體現在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創新上。生態環境保護的日常工作基本都整合在生態云平臺這個“數字神經系統”上,從而可實現快速、以“集群式”的方式傳遞環境決策或命令的目的,盡可能地形成一條最短的指揮鏈。
同時,依托生態云系統,福建全省生態環境系統的每個干部都從原有的“環境管理決策任務的執行者”身份,轉變為“環境管理責任的承擔者”,有效激發了基層生態環境部門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全省上下一盤棋的強有力組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