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
論壇本周在
北京舉行。“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關注的
問題,也是“一帶一路”的重要議題。中國在進行“一帶一路”建設時重視對當地環境的保護,已經進行了很多氣候投融資活動。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已連續七年發布了《中國氣候融資報告》,在近期即將出版的《2018中國氣候融資報告》中,“一帶一路”氣候投融資是重要章節。本文匯總了團隊的前期研究成果,總結出中國“一帶一路”氣候投融資的整體情況,并提出相關
政策建議。
近幾年,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不僅自身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也積極對外提供氣候援助。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后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兩個符合亞歐經濟整合的經濟發展戰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人類活動比較集中,且相當多國家的生態環境脆弱,對氣候變化適應能力較弱,亟需氣候資金投入以改善生態環境,發展可持續經濟。因此建設綠色“一帶一路”是“一帶一路”頂層設計中的重要內容。
一、“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的氣候特征
“一帶一路”倡議輻射地區包括中亞、西亞、南亞、中東、中南亞、北非、東非、中東歐等地的65個國家和地區,涉及沿線人口數44億,占世界總人口數的63%,GDP規模達21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29%,涵蓋了世界上經濟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大部分地區[1]。
(一)生態環境脆弱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生態環境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環境承載能力較差。沿線中亞區域各國多是沙漠、荒漠地區,綠色植被非常少,水資源匱乏,環境承載力十分脆弱;而東南亞地區的環境壓力也在加劇,高速的商業開發和工業化水平的急速擴張,使熱帶雨林的面積快速縮小,各種工業污染也日益加劇。而像西亞、北非、東南亞和南亞等國,沿岸工廠大量向海洋排污,使海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損害生物資源,造成海洋污染。沿線國家脆弱的生態環境難以承受高污染高排放的投資[2]。
(二)氣候風險高
從氣候變化的物理影響和氣候安全威脅兩個方面對“一帶一路”沿線的東南亞、南亞、中亞、東北非、中歐五個地區進行氣候變化分析,可得到如下結果:
氣候變化對這五個地區都有不小的影響。對東南亞地區的主要影響是導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土地減少,糧食產量下降,進而導致貧困問題加劇,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對南亞地區的主要影響是淡水資源匱乏,糧食產量降低,貧困問題加劇;極端天氣頻發,引發邊界沖突,致使居民安全問題產生。對中亞地區的主要影響是水資源短缺,導致農業生產困難,潛在氣候移民數量加劇,且中亞地區植被對降水特別敏感,干旱天氣造成生物多樣性降低。對東北非地區的主要影響是糧食產量下降,導致因搶奪資源引發的暴力沖突事件不斷升級,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蔓延。對中歐地區的主要影響是水資源短缺和極端天氣頻發,影響居民安全以及產生資源爭奪威脅[3]。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
碳排放國,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位于生態脆弱敏感區,尤其是亞洲國家,已成為了世界上化石能源消耗增長最快的國家。2015-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碳排放整體呈上升趨勢,且“一帶一路”區域涵蓋全球碳排放大國,如中國、印度、俄羅斯等,碳排放總量巨大。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碳排放總量約為227.58億噸CO2e,占世界碳排放總量的63%[4]。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模式較粗放,生產經營活動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巨大負擔,環境問題突出,污染嚴重,亟需調整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低碳投資。如采取有效措施,沿線國家未來存在較大減排潛力。
二、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氣候投融資項目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方企業積極投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項目建設,提升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一帶一路”沿線氣候投融資呈現項目體量大、參與機構多、投資方式可選擇性大的特點。
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氣候風險較高,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中國對其投資主要集中在清潔能源、清潔
交通等基礎設施上。一方面,這些投資能發揮基礎設施的“乘數效應”,解決沿線國家迫切需求的持續穩定發展問題,改善人民整體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基礎設施的環境效益巨大,例如中國投資建設的巴基斯坦最大的水電站項目尼魯姆—杰盧姆,該項目電站機組全部發電后,年發電量約為51.5億千瓦時,占巴基斯坦水電發電量的12%,能解決巴基斯坦全國15%人口的用電緊缺問題,減排效應明顯[5]。
截至2018年10月底,中國投資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清潔交通及清潔能源項目有51個,其中清潔交通類項目20個,清潔能源類項目31個(見表1所示)。項目遍布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歐洲、非洲等主要大陸。這些項目不僅可以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提高整體生活水平,還可改善當地的氣候條件。
表1. 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的氣候投融資項目[6]
三、進行“一帶一路”氣候投融資的主要機構
自“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中國的金融機構積極投身項目建設,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據測算,“一帶一路”地區基礎設施投資缺口每年將超過6000億美元[7]。如果在建設初期就考慮潛在氣候風險,建設具有氣候韌性的基礎設施,那其產生的環境效益將巨大且可持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要機構包括中資銀行和中國倡議發起的國際金融機構。
(一)中資銀行積極投入“一帶一路”沿線氣候投融資
1.國家開發銀行
國家開發銀行2017年完成“一帶一路”重大國際規劃22項,在沿線國家新增發放貸款176億美元,融資支持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金融合作和境外產業園區建設等。另外,國家開發銀行實現人民幣專項貸款授信承諾991億元,發起設立中國-中東歐銀聯體,推動與上合銀聯體、中國-東盟銀聯體、金磚國家銀行合作機制等多雙邊金融合作[8]。2017年國家開發銀行成功發行首筆5億美元和10億歐元中國準主權國際綠色債券,債券募集資金用于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相關清潔交通、可再生能源和水資源保護等綠色產業項目,改善沿線國家生態環境,增強沿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此外,國家開發銀行通過私募形式在
香港發行3.5億美元“一帶一路”專項債,創新內地與香港
市場互聯互通支持“一帶一路”建設融資新模式。牽頭主承銷馬來亞銀行10億元“債券通”人民幣熊貓債,專項用于支持境內外“一帶一路”項目建設,是東盟國家首筆、中國債券市場首單“債券通”熊貓債[9]。
2.中國進出口銀行
2016年,中國進出口銀行投資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規劃裝機容量72萬千瓦,總投資金額約16.5億美元,預計2020年投入運營。項目建成后每年將為巴基斯坦提供約32億千瓦時的清潔能源,將有效緩解巴基斯坦國內
電力短缺問題。
2017年12月22日,中國進出口銀行2017年第一期“債券通”綠色金融債券在上海發行,期限3年,金額20億元人民幣,發行利率4.68%。多家銀行包括中國銀行新加坡分行及香港、歐洲等多家海外投資機構積極參與發行認購,參與認購金額5.2億元,最終配售金額2.6億元。該綠色債券募集資金將投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清潔能源和環境改善項目,經獨立
第三方評估機構測算,募集資金投放將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減排方面獲得良好的環境效益[10]。
3.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在“一帶一路”沿線23個國家設有機構,是中資銀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分支機構數量最多的。截止2017年末,中國銀行共跟進“一帶一路”重大項目逾500個。2015至2017年間,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約1000億美元的授信支持。協助匈牙利政府成功發行首支募集資金明確用于“一帶一路”的主權熊貓債[11]。
4.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盧森堡分行發行首筆“一帶一路”氣候債券,發行額等值21.5億美元,全球投資者超額認購。此債券分三筆發行,覆蓋美元和歐元兩個幣種。債券募集資金將投向于可再生能源、低碳及低排放交通。截至2017年末,中國工商銀行累計支持“一帶一路”項目358個,合計承貸金額945億美元,2017新增承貸項目123個,承貸金額339億美元,在“一帶一路”沿線2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29家分支機構[12]。
(二)中國倡議發起的金融機構承擔“一帶一路”沿線氣候投融資重要角色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與絲路基金是“一帶一路”建設主要資金來源。兩者在投資方式上有所不同,亞投行著重于債權投資,主要通過發放貸款參與項目;而絲路基金運營模式偏向于股權直接融資,投資期限較長。兩者還可以衍生出更多資金募集方式,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募集更多項目資金[13]。同時,亞投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各國政府出資,是一種政府行為,而絲路基金則主要針對有資金且有投資意愿的主體,這意味著絲路基金可以吸收民間資本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
1.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AIIB,簡稱亞投行)是首個由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截至2018年12月,亞投行有87個成員國或候選成員國,其中已經認繳股本的區域內成員國44個,區域外成員國24個[14]。
亞投行是“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截至2018年12月,亞投行官網列出的獲批項目一共31個,涉及融資金額62.95億美元,其中與氣候相關的投資項目有19個,融資金額44.11億美元,項目個數占總投資項目的60%以上,融資金額占總融資金額的70%以上。項目涉及可再生能源、綠色交通、城市廢棄物處理、污水處理等領域[15]。
2018年亞投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增8個投資項目。新增項目中除在印度的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frastructure Fund項目通過投資FoF吸引機構投資者的民間資本,從而減少印度基礎設施部門的股權融資缺口外,其余7個項目均投資于氣候減緩與適應項目,其中清潔能源類項目3個,水資源類項目2個,清潔交通類項目2個。
從投資項目所在國看,新增項目中有三個項目投向印度,項目總投資為6.95億美元;兩個項目投向土耳其,項目總投資為8億美元;分別在埃及、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有一個項目投資,投資額分別為3億美元、2.5億美元、0.6億美元。
2.絲路基金
絲路基金2014年12月29日成立于北京,重點圍繞"一帶一路"建設推進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產能合作和金融合作等項目。絲路基金以股權投資模式為主,債權、基金、貸款等多種投融資方式相結合,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投融資服務。
絲路基金的資金規模為400億美元和1000億元人民幣,其中外匯儲備(通過梧桐樹投資平臺有限責任公司)、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通過賽里斯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通過國開金融有限責任公司)的出資比例分別為65%、15%、15%和5%[16]。
自2014年成立以來,絲路基金積極參與到“一帶一路”沿線項目建設中,項目分布覆蓋面廣,類型多樣,包括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產能合作和金融合作等。目前絲路基金已在“一帶一路”沿線跟蹤并儲備項目100多個,范圍覆蓋俄蒙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中東歐等重點區域和國家[17]。
從絲路基金的投資項目看,現有氣候投資主要為清潔能源類項目,包括水電、天然氣、清潔燃煤發電、光伏發電。在投資方式上,絲路基金傾向采用股權投資的方式參與項目。截止2018年3月底,絲路基金超過70%的投資額為股權投資。
而對一些資金體量大的項目,絲路基金在進行股份認購的同時也配套發放貸款,采用“股權+債權”投資的創新模式實現企業與絲路基金的雙贏。一方面,股權投資降低項目的資產負債率,使項目更易獲得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債權投資使得基金有相對保險和穩定的收益,降低了單獨股權投資的風險。“股權+債權”的模式兼顧了投資的風險與收益,例如在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項目、俄羅斯亞馬爾液化天然氣一體化項目、迪拜哈翔清潔燃煤電站項目中,絲路基金均采取了“股權+債權”的投資模式。
絲路基金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也注重對項目所在地環境的保護,將項目對當地生態系統和生物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采用最先進和嚴格的生產技術標準,使項目滿足當地碳排放標準,并在施工環節中采取相應保護措施。
四、對中國“一帶一路”氣候投融資的政策建議
(一)繼續推進有利于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設施建設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普遍存在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問題。因此投資有利于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設施建設,不但能為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提供基礎,增添力量,解決其燃眉之需,而且也有利于沿線生態環境的保護。應加大對沿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生態環保服務與支持,推廣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城鄉公路
運輸等清潔交通和清潔能源、綠色建筑項目,在項目建設中推動水、大氣、土壤、生物多樣性等領域的環境保護,提升綠色低碳化建設水平。
(二)加大清潔能源方面投資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蘊含體量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水能、潮汐能等,開發空間巨大。比如中亞、西亞多國日照時間長,光照強度大,具有豐富的太陽能開發潛力,另外這些國家地域遼闊,風能充沛,十分有利于風能發電;而東南亞、南亞地區多國擁有大量瀑布、河流等水資源,地勢差明顯,利于開發水電。“一帶一路”沿線可加大對清潔能源的投資,因地制宜地發揮沿線國家巨大的能源優勢,在環境友好的同時,也可解決沿線國家能源供應不足的問題。
(三)推動投融資模式創新
現階段中國在這些國家的投資項目普遍為清潔交通類基礎設施建設和清潔能源類項目。這些項目的項目建設周期較長,投資回報周期也較長,如果采用傳統的股權投資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投資收益。因此探索新的融資模式,在保證投資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獲得最大化長期和短期收益結合的投資組合,是吸引更多投資者投入“一帶一路”建設的有效措施。比如絲路基金創新的“股權+債權”融資模式,在進行項目股份認購的同時也配套發放貸款,兼顧投資的風險與收益,長期收益和短期回報。
(四)構建“一帶一路”氣候投融資統計體系
現階段中國對“一帶一路”地區已經進行了許多氣候投融資項目建設,這些項目既利于增強當地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又能解決當地能源短缺、交通運輸系統不發達等民生問題,應該大力提倡。中國應構建“一帶一路”氣候投融資項目統計體系,對此類項目進行專項統計和管理,建設中國自己的氣候投融資專項數據庫,為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提供數據支撐,也利于更有針對性地進行“一帶一路”氣候投融資。另外,可對項目庫中具有顯著氣候效應的項目進行宣傳和推廣,形成示范效應。
(五)加強氣候合作平臺建設
中國應推動氣候合作平臺建設,提供項目支撐服務。目前已有多個國際合作平臺如上海合作組織、中非合作論壇、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等,可充分發揮現有雙邊、多邊環保國際合作機制,構建氣候合作網絡,方便各國分享氣候治理經驗。另外,應加快創新氣候合作模式,建設政府、智庫、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的多元合作平臺,發揮各方優勢,完善國際氣候治理體系。
附注:
[1] 丁俊發. “一帶一路”須打通“五流”[J]. 中國儲運, 2016(10):46-46.
[2] 楊振, 申恩威. “一帶一路”戰略下加快沿線國家綠色投資的探討[J]. 對外經貿實務, 2016(9): 21-24.
[3] 王志芳. 中國建設“一帶一路”面臨的氣候安全風險[J]. 國際政治研究, 2015, Vol.36(4): 56-72.
[4] 根據新華絲路網所列國家名單以及各大新聞網站報道國家名單匯總,碳排放數據來源:Global Carbon Atlas,http://www.globalcarbonatlas.org/en/CO2-emissions
[5] 詳見: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hwxw/52755.htm
[6] 資料來源:中國一帶一路網:https://www.yidaiyilu.gov.cn/info/iList.jsp?cat_id=10005,亞投行官網:https://www.aiib.org/en/index.html.
[7] 詳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7522887730681238&wfr=spider&for=pc
[8] 國家開發銀行,《2017國家開發銀行年度報告》
[9] 國家開發銀行,《2017國家開發銀行可持續發展報告》[10] 中國進出口銀行,《進出口銀行“債券通”綠色債上海成功發行,助力綠色“一帶一路”全球互聯建設》,http://www.eximbank.gov.cn/tm/Newlist/index_343_30615.html
[11] 中國銀行,《中國銀行2017年年度報告》
[12] 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工商銀行2017年年度報告》
[13] 詳見:http://opinion.hexun.com/2017-05-20/189268794.html
[14] 詳見:https://www.aiib.org/en/about-aiib/governance/members-of-bank/index.html
[15] 詳見:https://www.aiib.org/en/projects/approved/index.html
[16] 詳見:絲路基金官網,http://www.silkroadfund.com.cn/cnweb/19854/19858/index.html
[17] 詳見: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zgjrj/201704/t20170428_116703.html
作者:洪睿晨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崔 瑩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氣候金融研究室及
碳金融實驗室負責人
洪睿晨,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會計與金融專業碩士,國際注冊會計師公會(ACCA)學員。參與編寫《2018中國氣候融資報告》、《構建中國綠色金融體系:進展報告2018》等多份研究報告。研究領域為氣候金融、碳金融、環境會計和碳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