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落實科學發展觀重要途徑
循環經濟思想是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波爾丁在《未來宇宙飛船的地球經濟學》(1966年)一文中首先提出的。波爾丁從物質不滅定律出發,把地球比作宇宙飛船,旨在說明地球是一個物質上封閉的系統,系統中經濟與環境的關系不是線性關系,而是循環的關系。循環經濟思想的提出,是人類對難以為繼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反思,體現了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深化。
1990年,戴維·皮爾斯和凱利·特納根據波爾丁的循環經濟思想,建立了第一個正式以循環經濟命名的循環經濟理論模型。在這個模型中,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不再是兩個獨立的系統,而是合二為一,共同組成生態經濟大系統。
循環經濟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內外均衡,一體循環”。“內外均衡”就是把反映經濟系統內部再生產關系的內部均衡,與反映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再生產關系的外部均衡緊密地結合起來;“一體循環”包括兩方面的意義:從生態——經濟系統整體的高度出發,統籌經濟系統內部以及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循環流動關系;把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看做是一個功能上相互依存的統一的大系統,從大系統整體功能的再生產循環出發,把握人類經濟的可持續性
問題。
循環經濟實踐始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發達國家陸續步入后工業化階段,工業化遺留下來的大量廢棄物以及消費型社會產生的大量廢棄物逐漸成為其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在這一背景下,德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將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循環型社會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首先從解決廢棄物問題入手,對生活和工業廢棄物進行再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繼而向生產領域延伸,實現靜脈產業與動脈產業的銜接,推動可持續生產和消費模式建立。
循環經濟在實踐中主要體現為:一是將產業共生和產業生態體系的構建作為循環經濟的技術特征,通過生態經濟綜合規劃、設計社會經濟活動,使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使上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成為下游生產過程的原材料,實現廢物綜合利用,達到產業之間資源的優化配置,使區域的物質和能源在經濟循環中得到持續利用。二是把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3R”原則作為循環經濟實施的核心。三是把循環經濟的推廣實施分為由低到高3個層面,以清潔生產為主要內容的企業層面,以產業共生網絡和生態園區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區域層面,以推動綠色消費和廢舊物品回收循環利用網絡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層面。
20世紀末,德國、日本、丹麥等發達國家的循環經濟實踐經驗被推介到我國,并引起相關政府部門的重視,在企業和園區層面進行了循環經濟的探索與實踐。2000年以來,我國政府日益重視循環經濟,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循環經濟推廣力度最大,發展最廣泛、深入的國家。我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已頒布實施;國家發改委等6部委先后在全國推動了兩批包括區域、行業、園區、企業等不同層面的循環經濟試點,并逐步向全國推廣。循環經濟的深入發展對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加快“兩型”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