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氣候變化與土地利用特別報告》,報告指出,土地已經承受著越來越大的人類壓力,而氣候變化正在加劇這些壓力。只有減少包括土地和食品在內所有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才能將全球變暖溫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下。
報告的主要作者協調人之一、中科院大氣所賈根鎖研究員在網絡會議中對《氣候變化與土地利用特別報告》做出了解讀。
賈根鎖表示,《氣候變化與土地利用特別報告》是IPCC第一次對氣候變化和陸地的各個方面進行雙向綜合評估。報告的主要發現有三點。
首先,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源泉和基礎。多個領域都在共同使用土地,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對土地產生了很大的壓力,“特別是很多的管理方式并不可持續”。
其次,由于氣候變化,這個壓力正在加重。“氣候變化在已有壓力的基礎上加重對各個類型土地的共同壓力”。
再者,報告發現,可持續地使用土地可以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但這個方案并不完美。“我們不能僅依賴于土地的管理來應對氣候變化,它只是一個有限的工具”。
也就是說,更好的土地管理有助于應對氣候變化,但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如果要將全球變暖溫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下(如果不是1.5攝氏度),減少所有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至關重要。
來自United Nations Foundation
除了土地是關鍵資源外,《氣候變化與土地利用特別報告》還關注到了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糧食安全和土地與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
其中,糧食安全是報告廣受關注的議題之一。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已經在破壞糧食安全、影響作物產量,使某些地區的畜牧業生產力下降、增加某些地區農業病蟲害的風險。如果排放不受控制,糧食危機即將來臨,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將最先受到沖擊。
在網絡會議中,賈根鎖介紹了氣候變化可能對糧食生產產生的影響。
他介紹,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對不同氣候帶的影響不同。總體而言,對于多數中低維度地區,氣候變化趨勢本身會對糧食安全產生不利影響。在高維度地區,增溫可能在一定程度對作物生長有利。但另一方面,報告清晰地指出,氣候變化帶來的氣候極端性在所有的氣候帶都有所增加。
賈根鎖表示,對中國來說,氣候變化確實帶來糧食生產的不確定性,災害明顯增加。但是中國的農業災害早期預警和灌溉工作比較到位,農業管理和抗災能力強,糧食產量在增加。
賈根鎖被IPCC執行局遴選為SRCCL特別報告的CLA之一,負責協調和撰寫報告第二章-陸地與氣候相互作用(land-climate intera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