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歐盟氣候政策
通過為工業部門提供新的技術解決方案,工業脫碳已被證明是可能的。例如,材料經濟學領域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到2050年,在消費者成本增加不到1%的情況下,將工業排放減少到凈零排放是可能的。
但是,工業脫碳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這給作為個體的企業帶來了新的成本和風險。對許多企業而言,這些投資實際上相當于“將整個公司押注”。這意味著,除了每噸30歐元的
碳排放價格外,還需要進行
政策干預。為了實現零排放,歐盟未來的氣候政策行動將需要集中在國家層面。
尼爾森建議,歐盟各國需要建立一個新的工業政策框架,各國應當認識到跨部門系統解決方案的重要性,并利用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之間的聯系解決
問題。例如,在
鋼鐵生產領域,用價格低廉、能量充足且可再生的
電力系統替代化石燃料。此外,其他部門對新能源技術的研發,比如汽車燃料電池,也可在實現零排放的過程中發揮作用。這種轉變不能僅靠鋼鐵工業或私營企業來實現。
在這一新的產業政策中,國家應成為創新體系的積極角色,勇于探索和承擔風險,而不僅僅是修復失靈的
市場。正如一些學者所提出的那樣,政府可以成為創新體系中的關鍵參與者。實際上在過去幾十年里,歐盟各國政府也一直如此。
尼爾森認為,上述措施代表了發展范式的轉變。在過去30年的市場范式中,存在著一種根深蒂固的恐懼,即擔心政府效率低下以及市場受政治利益左右。在主流經濟學理論中,政府提供的價值主要是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和提供基礎設施及安全保障,而由政府來干預或創建新市場是低效的。這種理念對于實現零排放來說是一種障礙,政府等公共部門采取行動的嘗試往往因為與歐盟內部市場規則相沖突而被叫停。但氣候挑戰要求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共同推動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