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快環境空氣質量改善進程,環境部在2016年編制了《民用煤燃燒污染綜合治理技術指南(試行)》《民用煤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指導各地科學合理開展民用煤燃燒污染綜合治理工作。隨后,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了《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推動民用能源逐漸走向清潔化。但受經濟、資源及生活習慣等因素制約,傳統固體燃料使用在我國普遍存在,對室內外空氣污染和人體健康影響較大。為保護環境和人群健康,一方面,應掌握燃燒排放特征和影響因素,量化各污染物和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另一方面,應對影響清潔燃料推廣的因素進行分析,設計有效的、可持續的清潔能源替代路徑。
1. 民用固體燃料燃燒排放特征和影響因素
生活源是不可忽視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源。民用固體燃料物理消耗量大、燃燒效率低、污染物排放貢獻高。其燃燒過程中產生的主要污染物為細顆粒物。據統計,2014年,生活源能耗雖只占7%,但產生了27%PM2.5、52%黑炭、72%有機碳和48%多環芳烴。受燃料、爐灶、操作條件影響,固體燃料燃燒排放差異性大。概括來講,固體燃料燃燒效率越高,排放因子越低,無煙煤、薪柴、秸稈、煙煤的燃燒排放因子依次降低。值得強調的是,燃料本身的特性、燃料和爐灶的組合形式及其使用方法,也是影響污染排放因子的重要因素,例如生物質含水量、煤炭性質(煙煤和無煙煤)、煤炭形狀(型煤和散煤)等。高效爐灶可實現較低排放,污染物組分有待細致研究。高效爐灶可實現污染物較低排放,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強制通風高效爐灶的超細顆粒物排放占比高(30納米以下的顆粒物更容易沉積在人體呼吸道深部),其占比高于傳統木頭燃燒過程中的比例。因此,應通過現場測量等方式,進一步對使用高效爐灶產生的污染物排放組分進行檢驗。掌握更全面的排放基礎信息,應結合實驗室和現場排放研究。實驗室研究和現場測量側重點不同,通過實驗室研究,可識別影響因素、設計
減排措施;通過現場研究,可測量現實中的排放量。有效結合兩種研究手段,可獲得更全面、客觀的基礎信息。
經濟條件是主因。現階段,我國較發達地區普遍使用天然氣,經濟較差的地區仍使用固體燃料。但經濟條件不是唯一決定性因素。清潔能源的采納和可持續發展,需要從物、人及管理三方面進行推進:物:多方面推進燃料和爐灶的技術發展,包括經濟成本、供給穩定、操作便利、熱效率、衛生性和舒適度,并促進燃料、爐具及配件的
市場發展。人:分析已轉型的使用人群和其房屋的特性,提高公共教育和
節能意識。管理:多方面增強管理模式,包括政府管理和服務保障,
政策、
法規和標準的規劃和實施,稅、費、補貼等經濟手段的制定。
在今后的實踐中,仍需廣泛進行社會實地調查,積累經驗和證據,真實了解清潔燃料在中國推廣的阻力和助力。力爭突破經濟條件、資源條件、生活習慣、政策管理的局限,減少我國民眾對傳統固體燃料的依賴,促進民用能源清潔化的改革進程和可持續發展。在提高室外空氣質量的同時,推進室內空氣污染防治,進一步保護民眾身體健康。
專家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