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政策制定應避免產業“虛火”
作為極具前景的“終極能源”,氫能產業受到國家
政策的傾斜。以應用端為例,與電動汽車的補貼不斷退坡不同,高補貼正成為氫燃料電池車商業化的重要推手,根據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氫燃料電池汽車的補貼在2020年前不退坡。
對此,陳亮表示:“對一個新興且國家看好的產業,所有企業都想入局分一杯羹無可非議,一擁而上的大干快干是產業發展初期的必經階段,氫能產業鏈每個節點都有亟需解決的
問題,補貼與扶持政策可以讓整個行業獲得更多關注,從而吸引人才與資本進入,加速產業快速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面對因政策導向而產生的巨大
市場預期,全國多地相繼宣布建設氫能產業園、投建加氫站,多家上市公司也在加速布局氫能產業,這也引來了氫能產業是否存在“虛火”的質疑。
不過,合理的質疑、審慎的態度對產業發展并非壞事。10月23日,廣東省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廣東省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實施方案》的征求意見提到,“不具有或未預留70MPa加氫口的,按上述標準70%補貼,”由于70MPa是否適用于我國現階段氫能產業的技術路徑還有待商榷,這一規定受到了業內質疑,正是這些質疑促成了廣東省發改委重新修正實施方案,也真正起到了征求意見的作用。
業內專家認為,在產業發展進程中,政策制定者的政府思維往往會與從業者的產業思維脫節,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的躍進可能給產業發展帶來事與愿違的結果。
對此,張家港氫云新能源研究院院長魏蔚表示,我國各地產業發展不均衡,對于各個發展階段的技術選擇而言應取決于市場,更多地考量成本與性價比等,產業政策若對技術路線過多干預,則會本末倒置,不利于產業技術的進步。
“地方政府的產業發展指導意見,需要針對本地資源稟賦條件,揚長避短,發揮本地企業優勢,而不宜盲目地靠招商引資建立氫能全產業鏈。”魏蔚進一步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