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國是世界最大的垃圾制造國,網傳全國生活垃圾年產量超過4億噸,并且以8%的高速遞增。垃圾的處理不善,將嚴重導致水源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等,并對人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我是一個關注環保的中學生,以前就知道垃圾處理不當會對海洋生物造成災難性打擊。但對于家庭垃圾分類,我只知道衣服可以捐助、有害電池需分開處理。今年7月,上海作為環保排頭兵開始依法實施垃圾分類,全網熱議“你是什么垃圾”,垃圾分類成為今夏最熱門、最關乎百姓生活的身邊事。
“奶茶喝完怎么扔垃圾”也成了我們
北京中學生非常關心的社會話題之一。作為北京人,我非常關心北京的垃圾分類將會如何推進、如何借鑒上海垃圾分類經驗揚長避短。于是今年暑期,我在上海對垃圾分類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考察,主要考察點是上海垃圾分類實施中的
問題以及對北京垃圾分類的借鑒意義。
![](data/attachment/portal/201911/25/092153k522s996529969se.jpg)
我到上海時,已是7月下旬,受調查社區里垃圾站的志愿者們已經撤離。在和三個小區(普陀區知音苑小區、靜安區高榮小區、黃浦區南昌路272弄)居民的交談中,我感覺上海前期垃圾分類的宣傳是很到位的:大家對垃圾分類的原則非常清楚,很多人手機中都有查詢的app。白天非扔垃圾時間,我確實沒看到違規現象。
不過,我是帶著“放大鏡”來找問題的,從我有限的視角,上海垃圾分類還有一些不足。
1、小區分類設施不夠科學
(1)濕垃圾桶沒有密封,滋生蚊蠅。居民反映以前濕垃圾不用破袋,現在塑料袋是干垃圾,必須分開扔。結果造成濕垃圾桶附近蒼蠅特別多,尤其夏天陽光暴曬下味道很難聞,有的居民認為甚至造成了二次空氣污染。例如知音苑35號樓對面的垃圾分類區,濕垃圾桶和干垃圾桶都沒有合上蓋子,居民走過都不愿意靠近。
![](data/attachment/portal/201911/25/092153phcfzuli74ei7nl9.jpg)
(2)扔完濕垃圾的個人清潔問題。在我走訪的幾個小區中,占地面積大的知音苑和一些比較新的小區配備了洗手池、洗手液,占地面積小的高榮小區有部分垃圾收集點安裝了簡易洗手池,而南昌路的垃圾收集點就在馬路邊上,明顯沒有洗手的地方。
上班族們傾倒濕垃圾后沒有辦法凈手。有個白領姐姐和我抱怨說她買了一箱濕紙巾就是為了方便每天扔濕垃圾后擦手。據我所知,大部分濕紙巾本身不可降解,這樣為了垃圾分類反倒產生了額外的垃圾。
小學時讀過一篇文章,利樂包是可回收物,它的成分75%是紙漿、25%是塑料和鋁箔,若能充分分解利用,都是寶貝。所以我特意觀察了上海居民如何扔利樂包。
“ 利樂包可用于生產再生紙、垃圾桶、衣架、乒乓球拍等許多物品,但它的回收分解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過程,回收收益低,清潔和分解成本高。當時有個專門回收利樂包的廠商就是因為無法獲得穩定的清潔利樂包來源而瀕臨倒閉。以前中國大部分廢棄的利樂包都被焚燒或填埋處理。
70%的居民把利樂包扔到可回收物桶,30%的居民直接扔到干垃圾桶。詢問之下,一部分居民不知道利樂包是可回收物,也有居民雖然知道,但因為沒有其他的可回收物要扔,就干脆將其一同混到干垃圾中。我發現,即使是被扔到可回收物中的利樂包,基本上也都是未清潔的,這樣還算有效回收嗎?
在我走訪的小區中,僅浦東的一個新小區將
玻璃單獨回收了。所以目前上海,玻璃單獨回收的覆蓋面非常小。
3、公共商業區垃圾分類要求不嚴格
上海大部分的商場和超市都只配有“可回收物”和“干垃圾”兩個垃圾桶,顧客的濕垃圾該怎么扔?這直接導致我扔了沒喝完奶茶時,有些不安好心虛。
在上海期間,我只看到上海火車站和幾個便利店配置了濕垃圾桶。但是很遺憾,超市的濕垃圾筒并沒有要求顧客分類,顧客可以隨意亂扔。我向超市收銀員了解設置濕垃圾桶但是又不管理的原因,收銀員只說顧客愛怎么扔就怎么扔。可見超市并不能要求顧客真正履行垃圾分類的義務,估計也只能等閉店后進行二次分類。這樣設置分類垃圾桶的意義和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4、臨街垃圾筒分類沒有監管
在上海華山醫院皮膚科外,我看到由于醫院對垃圾分類有要求,所以病人把垃圾直接拿出醫院范圍,扔到臨街垃圾桶了。塑料袋里的馬桶墊圈等清晰可見。環衛工人又沒辦法辨別垃圾是否被病菌污染、是否屬于有害垃圾。
臨街垃圾桶里的混合垃圾,需要環衛工作者二次分類,給他們增加了很大工作量。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國際化大城市,在垃圾分類已經立法的情況下,街邊垃圾桶的無序亂扔,不僅嚴重影響了市容市貌,也給游客留下了負面示范效應。
上海扔垃圾一般只有兩個時間段,各小區略有不同,但是基本都是上班前,下班后。這對于工作時間不固定或是白黑顛倒的上班族就非常不友好。在南昌路272弄,我碰到一個單身護士阿姨,她只要上夜班就趕不上扔垃圾的時間,我見到她時,她手里扔的垃圾已經放了3天,濕垃圾完全餿了。
![](data/attachment/portal/201911/25/092157qansiqy555341sa0.jpg)
我:本著學習的態度,在上海拍攝了一周垃圾桶。我發現垃圾分類在小區執行最好,應該是得益于前期的志愿者宣傳監督和攝像頭取證罰款的震懾力。但在商業、旅游等公共場所,垃圾分類設施不全,監管難度大,所以實際效果并沒有宣傳得那么好。
對北京的建議
結合北京的情況,參考上海和其他國家的經驗,我個人的建議如下,供參考。大家可以一起交流探討。
1、前期宣傳和長期監督工作非常重要
借鑒上海的成功經驗,除了舉報獎勵與罰款,還可以定期公布各區、各街鎮的綜合排名,提高全體市民的環保意識。在旅游景區、重點街道也應該設置志愿者。北京作為國際化大都市,應該發揮“朝陽群眾”們的力量,在重點區域長期推行宣傳、監督和執法。
2、公共區域垃圾桶要智能設置
日本和北歐的馬路上的垃圾桶都不多。日本大馬路上很少看見垃圾桶,一方面有反恐的緣故,更重要的還是日本垃圾分類非常細化,減少垃圾桶的數量,強迫市民把垃圾帶回家去分類處理,可以減少環保的管理成本。雖然市民和游客前期會很不方便,但是會逐步養成了垃圾自己分類、不給浪費公共資源給政府添麻煩的環保意識。
中國國情和日本有所不同,但是公共區域的垃圾桶能否通過AI大數據智能計算后放置,減少垃圾桶數量和密度。也相應可以減少垃圾混扔發生的概率。同時大型商場、游樂場、旅游景區可以考慮一定距離設置一個全品類的垃圾分類區域。
3、對濕垃圾(廚余垃圾)的處理更科學
濕垃圾(廚余垃圾)能否向居民提供可降解的食品級的密封袋?如果成本過高,那廚余垃圾桶必須是密封的,放置于通風處,且需要定期消毒。
尤其要取消北京部分樓宇室內垃圾房的設置,垃圾房陰暗、通風不好,廚余垃圾會對室內空氣造成嚴重的污染。例如我觀察到的北京某小區樓道垃圾間,空間狹小,不便進行垃圾分類,和住戶的門距離非常近,夏天廚余垃圾的味道經常彌漫整個樓道。
在有條件的區域,可適當
政策性鼓勵家庭使用簡易的廚余垃圾處理設備。這種處理設備并不是網上的廚余垃圾粉碎機,而是初步進行一些簡單的生物發酵分解。我認為前期比較現實的是對廚余垃圾進行脫水處理,這樣廚余垃圾存儲相對衛生和節省空間。
4、可回收物進一步細分,和企業合作回收
很多發達國家的可回收垃圾分類非常細,比如日本,光紙的分類就有無數種:衛生紙、利樂包、書寫紙、課本、食品包裝紙等。可回收物并不是每天都要扔,而是固定一個時間固定一個地點,甚至可以固定一個合作企業來回收。
比如前文中說的玻璃和利樂包,可以考慮與專門回收的公司合作,一周定一天來統一回收,既達到了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的目的,也逐步幫市民養成精細科學化的環保意識。
5 垃圾回收時間更人性化
在“上海發布”的微信公眾號里,我看到好幾次,市民留言要求垃圾回收時間加長。考慮到上班時間的差異性,政府是否可以利用大數據對垃圾回收時間實行差異化管理,不要一刀切一個標準。
結 語
在上海的一周,對我的觸動非常大。為了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政府將垃圾分類上升到立法角度,這本身就是中國法制社會和經濟社會、文明社會的一大進步。相信在全體公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必將有一個天藍地綠水清的地球。
——北京二中國際部11年級3班 崔珈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