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是“中國企業日”,上午由萬科公益基金會聯合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阿拉善SEE基金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共同主辦的“企業氣候行動:賦能與創新”主題邊會在中國角召開,匯集能源、
電力、房地產、紡織、零售、IT各方代表熱議氣候行動賦能與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中國企業邊會連續第七個年頭在氣候大會的平臺上展示,充分向國際社會表明了中國商業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
企業是完成國家碳
減排承諾和總體目標上的關鍵行為體,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主力軍,政府的目標、
法規、
政策、標準,都靠企業落實。
中國企業日當天,萬科集團、隆基股份、宜家集團、滴滴出行、國家電網湖州供電公司、賽得利集團、盛泰集團、勁霸男裝、通威集團、碳阻跡、杭州超騰能源等數十家企業代表悉數到場,與會的百余位中外嘉賓,就企業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賦能與創新展開討論。
中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致開幕辭,首先他對企業家們正視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并積極采取行動表示贊賞,并分享了他的三個觀點:“第一是進一步增強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意識。希望企業家們進一步增強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更好的實現企業自身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二是進一步積極推動技術創新。應對氣候變化必須依靠技術創新,希望企業家們進一步重視和積極推動技術創新,加快傳統產業的綠色化改造。
第三是進一步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希望企業家們繼續支持和參與全球氣候合作和民間外交活動,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中尋找合作的機會和自身發展的商機,推動國際社會更加團結,以更多的正能量來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氣候變化挑戰。”
戈爾先生是全球氣候變化行動的領袖,也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他已經是多次來到中國企業邊會,為中國企業家群體助陣。他本人創立的氣候現實項目在全球培訓了眾多氣候變化領域的行動者和領袖。他在致辭中說:“氣候危機對中美兩國和全世界人民的嚴重程度,超出了我們的道德想象。但是,我們要理解,我們的決定將對人類物種的未來和人類文明的繼續產生深遠影響。因此,必須不斷地重新審視美國、中國以及所有國家的政策,包括企業的活動。
在中美兩國,企業和國家組織都在發揮關鍵作用,在政府政策方面,中國繼續在許多領域在氣候
問題上發揮領導作用,有望履行其在《巴黎協定》中的承諾。
中國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開發融資的領頭羊,去年在清潔能源方面的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中國也是世界電動汽車,特別是電動
公交車,領域的引領者。”
Niclas Svenningsen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全球氣候行動負責人,主要工作是在公約框架下,通過和企業(私營部門)合作,以
市場為基礎,制定促進氣候行動的方法和戰略。他特別親臨中國企業邊會,想通過這一場景開展和中國企業家的對話和交流:“應對氣候變化需要跨行業、跨部門的行動。《巴黎協定》是政府間協議,但它的實施需要私營部門、地方政府以及大眾的支持。自《巴黎協定》簽署以來,我們希望在政策制定者、談判官、國家政府以及所有人之間建立起橋梁,我們稱其為“全球氣候行動”。我們都是決策者,任何人都有機會為氣候變化做些什么。”
萬科創始人、萬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C Team創始人王石是多年來“中國企業日”的組織者,從2009年第一次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到十年后的2019年,他始終親力親為并且堅信企業參與的重要性。“10年前,我們代表100位企業家來到這里,現在我們代表了中國的100萬家企業來進行企業邊會。在未來我們不追求數量上的增加,而是讓這些企業家在中國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在國際上和中國政府、NGO組織一起,推動2050年達到碳平衡。
這是一場戰爭,讓我們一塊來面對這座真正的高山,一塊去攀登,我們一定會登頂的。”自去年王石號召發起的中國企業氣候行動倡議平臺聚集了100萬家企業之后,此次邊會發布了《2019企業氣候行動案例集》。
案例集匯集了萬科、遠大科技、中國建設銀行、國創名廚、京東數科、國家電網
浙江公司、國家電網杭州公司、國家電網湖州公司、麥德龍中國、晨風集團、華能生態、再造衣銀行、誠信諾等企業氣候創新舉措以及中國房地產行業綠色供應鏈行動、中紡聯氣候創新2030行動等行業推動案例,向全球貢獻來自中國的氣候治理經驗。
傳統的污染行業紡織業如何應對氣候問題和氣候創新?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說:“氣候變化問題正在改變市場競爭的商業環境與格局,不僅影響企業的自身運營,更影響供應鏈和市場需求。中紡聯2018年簽署UNFCCC聯合國時尚產業氣候行動憲章,2019年推動中國時尚產業氣候創新2030行動項目,組織了一系列研討會和工作坊,舉辦氣候創新 時尚峰會,以及‘設計改變氣候變化Design for Climate’活動,引領中國時尚企業厘清發展趨勢,增強自身發展能力,在變局中把握未來。”
占全球
碳排放8%的中國房地產行業,具有巨大的
碳減排潛力。由萬科、朗詩、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等發起的中國房地產行業綠色供應鏈行動,已有100余家房地產企業加入,共推出7個品類的綠色采購行動方案,3669家環境表現良好的供應商進入推薦采購名單即“白名單”。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會長艾路明說:今年綠鏈行動在白名單要求污染合規的基礎上增加了相關碳減排和能效提升的要求,推出了綠名單。綠名單供應鏈企業將得到房地產企業的優先采購。”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也在持續開展零售業綠色運營、高效綠色制冷應用推動的基礎上,計劃推出《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綠色運營——連鎖企業行動指南》,從連鎖企業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領域、行動方向與策略、最佳實踐等多角度為連鎖企業采取氣候行動提供了思路。
萬科集團監事會主席解凍分享了萬科從住宅產業化到綠色建筑,從輸出自身經驗、引領行業綠色發展到推動國家級政策改變,以及從支持社區廢棄物系統管理到持續探索基于自然解決方案的歷程。
在光伏企業隆基股份首席品牌官李峰看來,通過技術創新,光伏可以“修復地球生態,實現完全清潔的生產過程和足夠低的度電成本”。
賽得利可持續發展經理項亞娟分享了作為纖維素纖維行業領導者,如何設定減排目標和路徑,在關注自身運營層面低碳減排的同時,利用行業影響力將責任延伸至供應鏈,通過聯合產業鏈商業伙伴,推進產業低碳轉型與變革。
宜家集團氣候主管Andreas Ahrens介紹了宜家在產品設計、更新換代、物流環節等方面所作出的低碳改進,具體到產品中所使用的可再生材料的比例,在能源生產中循環、再生或使用的廢品的比例等細節。
國家電網湖州供電公司代表王函韻分享了國內首個“全電物流”模式、莫干山民宿電能替代、運河全流域岸電推廣項目等項目,以及如何構建“以電為主、 多能耦合、清潔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
滴滴出行去年與聯合國環境署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希望共同促進低排放、可持續的出行方式,努力減少
交通行業對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的影響。目前滴滴出行通過持續優化線路算法、降低
出租車空駛率、提升拼車的座位共享率等方式,持續推動科技為用戶綠色出行賦能。
為推動企業在可持續消費領域繼續深耕,商道縱橫再次推出《可持續消費報告》,闡釋公眾對可持續消費認知、態度與行為轉化,推動企業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可持續產品研發,并利用品牌影響力吸引消費者參與踐行可持續消費。
自2009年王石作為企業代表參與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以來,至今已整十年。十年來,與會企業家愈發踴躍,分享案例愈加深入,所代表的群體已以百萬計。
大家深知,氣候問題道阻且長,企業氣候行動的創新之路不會停止,探索應用新技術和商業模式構建可持續的價值鏈,貢獻于中國碳減排的承諾和總體目標,將是中國企業家們十年再出發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