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必久:謝謝你的提問。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
問題,這也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對我們提出的明確要求。做到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既為我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我們明確了方法論,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堅決抓好貫徹落實。
我們將堅決按照總書記要求,結合工作實際,把近幾年好的做法經驗固化下來,同時改進和優化我們的方式,最終達到精準治污、科學治污和依法治污。
在精準治污方面:一是突出重點。盯住三類重點,即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問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重中之重是打贏藍天保衛戰,藍天保衛戰將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長三角作為重點區域。將
鋼鐵、
有色、火電、焦化、鑄造等作為重點行業。將秋冬季污染防治、柴油貨車、工業爐窯、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等作為重點問題。
二是差別化監管。根據實際情況將企業分為三類,對守法意識強、管理規范、記錄良好的企業減少監管頻次,做到無事不擾。對群眾投訴反映強烈、違法違規頻次高的企業加密執法監管頻次,依法懲處違法者。對主觀希望治理,但能力不足的企業重點加強幫扶指導。
三是分級分類治理。今年在重污染天氣應急方面,要求各地建立更加明晰的重污染天氣應急
減排清單,這與往年相比有很大差別。對重點區域重點企業按環保績效水平分級管控,A級企業在重污染天氣期間可以不采取應急減排措施,B級企業適當減少減排措施,C級企業正常減排。
在科學治污方面:科學技術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利器,環境治理要講究科學性,這些年我們做了很多工作。
一是加大重大項目攻關,這一點既是總書記的要求,也是李克強總理的要求。李克強總理在總理基金中專門設立了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集中了全國相關領域兩千名高水平專家進行集中攻關,在源解析、區域傳輸特征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這些成果已經應用到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中,并取得重大成效。同時,在其他領域我們也組織開展了重大環保科技攻關項目,通過科學研究為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重要支撐。
二是開展“一市一策”駐點研究。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個城市、汾渭平原11個城市,39個城市開展“一市一策”長期駐點,專門派出專家團隊進行定點幫扶,對長江經濟帶沿江城市派出58個專家團隊進行駐點研究和技術指導。
三是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今年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正式啟動上線運行,匯聚近十多年研發的環境治理技術類和管理類成果4000多項。舉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科技成果推介系列活動,累計推介先進技術670余項,同時篩選和發布一批優秀示范工程,供地方和企業選擇使用。
在依法治污方面:一是完善法律
法規標準體系。特別是在法律法規標準制修訂過程中,通過座談會、互聯網等多種渠道充分聽取企業和行業協會、商會意見,征求意見過程向社會全部公開。在實施過程當中,給企業預留時間,大家可能對標準也特別關注,在這方面著重多介紹幾句。生態環境部把現有標準執行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同時根據污染防治攻堅戰需要,對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方面進行填平補齊。在標準制修訂過程當中,也歡迎媒體朋友們積極給我們提出意見,大家聽到好的意見和建議,請及時反饋給我們,我們將更好地吸收采納。
二是推進“雙隨機,一公開”。這項制度已經在全國實施,目前所有市、縣級生態環境部門均已建立“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執法制度,涵蓋企業近80萬家。
三是推進公開公平執法,規范自由裁量。2019年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生態環境領域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近期出臺了進一步規范自由裁量權的文件,各方面效果逐步顯現。
最后跟大家報告一下,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系統對企業實施行政處罰數量在下降,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好的趨勢。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