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現狀及前景展望
2013年以來,中國碳交易市場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
深圳等地碳交易試點先后啟動交易。截止2016年12月31日,七省市試點
碳市場累計成交量為1.6億噸,累計成交額接近25億元,市場日趨活躍,規模逐步放大。
1.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特點
(1)從覆蓋范圍來看,七個
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覆蓋范圍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7個試點地區,總共納入企業總數2000余家,其中,深圳除了635家控排企業和197家建筑物外,還對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開放,吸納了各類會員約500戶,使會員總量達到1302戶。作為工業大?。ㄊ校?,廣東、天津和湖北首批納入單位主要以工業企業為主,納入排放門檻相對較高。上海由于既有工業企業,也有為數不少的非工業排放源,因此差異化地設置了兩個納入門檻。
與國際比較,中國碳
排放權交易試點覆蓋范圍的設計和確定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初期只考慮二氧化碳一種溫室氣體。第二,同時納入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所謂間接排放,是指在消費端根據其所利用的
電力或熱力所計算的排放量,即在排放的下游同時進行管控。第三,納入對象是法人而不是排放設施。第四,部分碳排放交易試點地區的覆蓋范圍將逐步擴大。
(2)從配額分配來看,中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初期配額分配以免費為主。深圳、上海、北京、天津和湖北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第一年分給控排單位的初始配額完全免費,只有廣東在初始分配中考慮了有償分配,控排企業需要有償購買的配額比例為3%。深圳允許進行配額拍賣,但還未明確具體實施方式和時間表。湖北雖然進行配額拍賣,不過該拍賣不是用于配額分配,而是用于價格發現。
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配額免費分配方法以歷史排放法為主,同時靈活采用歷史強度法和行業基準線法。中國碳交易試點的配額分配也有自身創新點。第一,引入歷史強度法分配免費配額;第二,利用實際產量而非歷史產量計算免費配額數量,以兼顧
減排和經濟發展;第三,廣東有償分配的創新,即要求企業先按規定購滿一定額度的配額,才能獲得免費配額;第四,深圳博弈分配的創新;第五,上海在免費配額的設計中考慮了先期減排配額的創新。
(3)從抵消機制來看,各碳交易試點均引入中國本土的核證自愿減排量(
ccer)作為抵消機制。即允許控排單位在完成配額清繳義務的過程中,使用一定數量的CCER抵扣其部分排放量。各地對CCER的使用比例從5%到10%不等,本地化要求各不相同。根據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的配額規模,這五個試點合計CCER最大年均需求量約在0.64億噸左右。
(4)從
MRV和履約的規定來看,所有試點的碳排放核查報告的提交截至日期均為4月底,而履約截至日期均在5月底至6月底期間。中國MRV規定的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只有部分地區引入碳排放監測計劃;第二,部分試點除了報送碳排放數據外,還需要報送生產活動數據;第三,
核查機構的委托方規定大同小異;第四,核查費用將逐漸轉由企業承擔。
針對MRV和履約違規的處罰規定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罰款的額度取決于立法的形式。如果碳交易試點通過人大立法,則試點地區對違規的處罰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如果碳交易試點立法為地方政府規章,則需要受到地方行政處罰上限的限制。第二,部分試點地區設計了除罰款之外的約束方式,包括納入信用記錄、控制新項目審批、取消財政支持、納入國企績效評估等。
(二)中國碳交易市場前景展望
隨著七個碳市場試點的順利推進,加快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據我們調研,全國碳市場建設大致將分為三個階段(見圖4):
圖4 全國統一碳市場推進進程展望
第一階段為前期準備階段(2014-2016年),這一階段是全國碳市場建設的關鍵時期,主要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責任人、檢驗標準。
第二階段是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正式啟動階段(2017-2019年),這一階段將全面啟動涉及碳市場要素的工作。首批可能由電力、
有色、
建材、
化工、
造紙和
航空等6個行業,年排放量2.6萬億噸規模以上的企業構成。碳市場排放量可能涉及30-40億噸。如果僅考慮現貨,交易額預計可達12-80億噸。如果進一步考慮期貨,交易量將大幅增加,交易金額預計達到600-4000億元。四類行業將受益于全國碳排放市場啟動:一是已進行環保
節能設備改造控排企業;二是提供節能環保服務的技術公司;三是已提前布局碳排放相關領域的企業;四是提供碳捕捉服務或
碳匯(造林)的企業。
第三階段(2020年之后),全國碳市場將進入“高速運轉模式”。碳市場將承擔溫室氣體減排最核心的作用,包括準入門檻下降、企業數量幾何級增加、配額分配進一步收緊等。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一是擴大碳交易體系的覆蓋范圍,實現更大幅度的溫室氣體排放;二是保持碳價的穩定上升趨勢,刺激低碳技術的投資與應用;三是形成國內碳價格,保證未來我國在國際碳市場的定價權和話語權。
從搭建步驟來看,未來全國統一碳市場將依據從局部到區域、從區域到全國;從高碳到低碳、從企業到個人,逐步實現社會全覆蓋;從減排到碳匯,
碳金融產品從產業鏈兩端同時做的思路推進。具體的推進路徑可能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方式相結合。即:自下而上,通過區域連接逐步的擴大至全國,在全國仍保留7個左右的核心交易所;自上而下,通過中央頂層設計統一安排,按照“五統一”原則,即統一交易規則、統一信息發布、統一資金結算、統一收費標準、統一監管管理,使全國的環境產權交易更加高效和規范,實現環境資源產權在全國的優化和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