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國際金融
論壇(IFF)第17屆全球年會(F20峰會)獲悉,目前廣州期貨交易所(下稱“廣期所”)已獲國務院批準籌建,有望在年內掛牌運營。
廣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志英也在會上表示,廣期所的成功設立,不僅進一步完善了我國資本
市場體系的建設,也將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掌握金融商品和大宗商品的定價權,極大提升廣東乃至全國的大宗商品戰略安全,同時圍繞廣期所將聚集一批銀行、證券、基金、期貨公司等金融機構及總部企業,增強廣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早在10月9日晚,中國證監會決定成立廣期所籌備組,開始相關籌建工作,標志著廣期所的創建工作進入實質階段。
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也于9月2日審議通過《關于貫徹落實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意見的行動方案》(簡稱《方案》),并在《方案》中表示目前廣州正在配合國家有關部委做好交易所落地及交易品種研究儲備。
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國內現有的商品交易所以及金融期貨的品種建設已日趨完善。因此,廣期所預計將著重于特色化發展,創新型交易所或是重點努力的方向,比如嘗試推出跨境交易的新品種,在外匯結算方面進行突破。
東證期貨研究院主管金曉此前預測,廣期所首個推出的產品可能是
碳排放權期貨,而在推出模式上或將參考特定品種對外開放的模式,借助碳
排放權期貨交易來綁定人民幣結算交易,在推出之初直接引進境外交易者,或將涉及在岸、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對接的
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碳定價機制是此次會議重要議題之一。對
碳市場和碳定價機制在
減排中發揮的作用進行探討。交流各國在碳定價方面的現行做法和經驗,并探索碳定價機制促進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轉型的措施,以及實現全球碳定價的路徑。
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最新數據統計顯示,截至11月20日,廣東碳市場累計成交配額逾1.6億噸,全國排名第一。
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一種途徑,碳定價機制作為一項有效的減排手段正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運用。碳定價的意義在于其可釋放經濟信號,讓污染者自行決定是否減排、縮小其污染活動規模或停止污染活動或繼續排污并為此付出代價,而非規定哪些地方的污染者應該如何減排。
“不過關于廣期所的細節,目前所了解到的信息有限,但預計會與現有的四家期貨交易所形成較為明顯的差異化,避免同質化競爭。”金曉分析稱。
當前我國四家期貨交易所分別為上海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
中國期貨業協會發布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10月全國期貨市場交易規模較上月下降,以單邊計算,當月全國期貨市場成交量為4.74億手,成交額為33.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5.20%和57.04%,環比分別下降24.06%和27.83%。1~10月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為 47.4億手,累計成交額為33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8.80%和4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