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如火如荼
實現
碳中和的關鍵之一是減少煤炭的使用,自“十一五”以來,中國在每個五年規劃中都確立
節能減碳的約束性目標,并分解到各省區市,強化各級政府目標責任制。從“十二五”起,中國以單位 GDP
碳排放強度下降這一系統性、約束性目標為抓手,促進低碳發展。
在提升能源效率方面,中國較早采用“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發1千瓦時電僅需270克煤;
鋼鐵、
水泥等高能耗產業的能耗大幅下降……僅2016—2019年,中國節能提高能效工作的效果,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億噸。
在改善能源結構方面,截至2019年底,中國
碳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3%。同時,增加零碳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中國可再生能源領域專利數、投資、裝機和發電量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風電、光伏的裝機規模均占全球30%以上。
同時,中國實施大規模植樹造林,森林
碳匯大幅提升。2018年,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量分別比2005年增加4509萬公頃、51.04億立方米,成為同期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社會各界還逐漸轉變能源消費理念,各種低碳環保產品越來越受青睞。2010年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以年均翻一番的增速增長。
在各地減碳行動中,
深圳走在了前列。深圳是中國經濟發展大市,近五年碳排放只增長了400萬噸,主要因為深圳優化產業結構,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型,單位產出增長和碳排放開始逐漸脫鉤。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管學院教授唐杰介紹,建設坪山新能源汽車基地是深圳降低燃油車排放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深圳上萬輛
公交巴士和
出租車完成替換,這些年的替換效應相當于1萬輛公交巴士和出租車替代60萬私家車產生碳排放當量;深圳淘汰低端企業上萬家,鼓勵發展高附加值和新能源產業;深圳還最早在全國設立生態縣,規定內的土地不能開發,并且不斷恢復被破壞的植被,建設生態景觀林,對空氣和碳
減排有很重要的作用。
為實現達峰目標,生態環境部表示,“十四五”規劃將有一系列硬措施,不僅包括指標設定,還包括更好地借助
市場手段,綜合運用科技、財稅、環保等
政策,更好推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