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上,中國又一次作出重大的氣候
政策宣示——
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
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早在今年9月,中國已經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14日在
北京表示,此次中國進一步闡述了實現2030年和2060年目標愿景的具體細化措施,使碳達峰和碳中和的路徑更加清晰明確,必將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注入強勁動力,有力推動《巴黎協定》全面有效實施,推動疫后世界經濟綠色復蘇,向全世界釋放出中國將堅定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積極信號。
“中國提出到2030年的新目標,既是對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全面強化和更新,也是實現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的重要保障措施。”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表示,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是經濟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走上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路徑的重要轉折點,也是2060年前實現長期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階段性時間節點。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看來,從提出2060年實現碳中和,到最新提出2030年要實現的4項目標,標志著中國應對氣候變
化工作的路線圖越來越清晰。
王金南說,現在還有不少地方認為,2030年前是繼續提高化石能源使用的一個窗口期,甚至還在高碳的軌道上謀劃“十四五”規劃。這是沒有認識到碳中和對各地發展模式的嚴峻挑戰。一些地方和部門應該重新審視目前的“十四五”規劃和思路。
王金南認為,從國內來看,各地應該做相應的碳預算工作。經濟發展水平高、綠色發展基礎比較好、生態文明創建積極性高的地區,應該當領頭羊,率先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提出,必須認識到,全球碳中和時代實際上是競爭與合作并存的。未來的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是國際競爭非常重要的一個領域,應該為此做好充分準備,加快在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