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并非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當前,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觸發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反思,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更大行動力。正在轉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再次站了出來,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有力的
政策和措施,二氧化
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體現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作為和擔當。
實現全面綠色轉型是內在需求。與目前大部分做出“碳中和”承諾的國家相比,中國的經濟增長仍處在上升期,與碳排放還未徹底脫鉤。從“碳達峰”到“凈零排放”,中國實現“碳中和”愿景的時間大約只有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一半左右。這樣的轉型力度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可見一斑。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著未來。
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氣候雄心峰會上莊重宣布了中國“碳達峰”“碳中和”中長期發展目標和愿景——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2020年12月3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關于推動
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該《意見稿》是鋼鐵行業“十四五”期間發展規劃的綱領性文件。值得注意的是,該文件將鋼鐵行業碳
減排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意見稿》特別強調,推進產業間耦合發展,構建跨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力爭2025年率先實現碳排放達峰。
我國鋼鐵行業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15%左右,是碳排放量最高的制造業行業。近年來,盡管鋼鐵行業在
節能減排上付出了很大努力,碳排放強度逐年下降,但由于鋼鐵行業體量大和工藝流程的特殊性,碳排放總量控制的壓力仍然十分巨大。
“十四五”大幕已經拉開。認識上,鋼鐵行業如何看待當前行業
碳減排的緊迫性?行動上,今后5年我國鋼鐵行業碳減排工作的發力點在哪兒?具體該如何推進?有關專家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