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新發展理念,把節能增效深度融入現代化國家建設新征程
節能增效不是一項技術措施,而是涉及發展理念、發展道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任務,需要從全過程、各領域加以強化并始終堅持。持久推進節能增效,既是一項重大的社會工程,也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
從“十四五”時期開始,必須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大幅提高能效標準,加快能源價格稅收改革,推動我國走上一條高能效、低能耗、面向“
碳中和”的新型現代化發展道路。
(一)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把節能增效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評價標準
我國的現代化國家建設,必須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始終堅持資源節約基本國策,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目標,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
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要把是否節約高效、是否有利于“碳中和”目標的實現,作為重要評價指標和準入門檻,推動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切實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要通過建立節能和提高能效的長效機制,在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努力把人均能源消費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降低實現2030年前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的難度。
(二)優化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持續挖掘結構節能空間
產業結構是節能和提高能效的重要抓手。要進一步發揮節能和提高能效,對加快我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的推動作用,使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費增長逐步“脫鉤”。目前,我國第一產業比重為7.1%,工業占GDP比重為39%,服務業占GDP比重為53.9%。對照美國、英國、日本、德國三次產業結構變化歷史可以發現,我國第一產業還有六個百分點的下降空間,工業至少有三個百分點左右的下降空間,服務業至少有10個百分點左右的上升空間。一般而言,服務業單位GDP能耗要大大低于第二產業的單位GDP能耗,服務業比重提高,既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還有利于實現我國節能低碳的目標。
除了三次產業結構調整以外,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對節能增效貢獻更大。預計未來幾年國內
鋼鐵、
水泥等高耗能行業產品需求,將進入下降趨勢。需順應
市場需求調整規律,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鋼鐵、水泥等高耗能產業減量置換比例,把高能效和低
碳排放納入產能減量置換門檻。要鼓勵各省因地制宜,建立產業準入清單,將新建項目列為鼓勵類、限制類、禁止類,推動新增固定資產投資與能耗強度降低目標和長期“碳中和”目標相匹配。要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使工業和各產業內部結構向高附加值、低能耗方向轉變。以國際市場為目標的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我國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負擔,要結合遠期“碳中和”目標提前做出謀劃。
(三)對鎖定效應強的重點領域,采取超常規手段,大幅提高能效準入標準
近十幾年,我國處于城鎮化建設階段,每年新竣工建筑面積40多億m2。而新建的居民住宅、學校醫院、機場火車站等建筑物至少要使用70年,新建設的油氣管網、熱力管網至少要使用30年。距離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只剩下不到40年時間,如果這些新建的住房和基礎設施沒有采用全球最先進的高效節能技術,則未來40年內需要實施改造甚至拆除重建,“技術鎖定”
問題突出。
對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能源基礎設施等鎖定效應強,且投資高、影響范圍大的重點用能領域,不能再延續以“跟跑”為主、市場推動技術緩慢迭代的傳統方式。必須要強化政府主導,抓緊制定與“碳中和”目標相匹配的能源效率標準,大幅提高能源效率準入要求,盡早使新建建筑和基礎設施的能效水平與發達國家“并跑”,甚至“領跑”。
(四)推廣節能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挖掘跨部門、跨行業節能潛力
創新是節能和提高能效的根本動力。近年來,我國政府持續發布節能新技術,推動客戶了解并使用新技術。例如,格力電器開發了直驅永磁變頻離心空調技術,集成了永磁變頻調速、一體化轉子等先進技術,大幅提升了空調制冷效率并獲國際大獎。面向“碳中和”目標,要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探索節能新工藝、新材料、新設計思路,加快推廣節能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為深挖行業節能潛力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
除了深挖行業內部節能潛力,跨行業資源整合更是節能增效的“藍海”。近年來,我國工業企業紛紛離開城市進入園區聚集,通過整合入園企業用熱、用電、用水、用氣需求,集中規劃建設熱力、天然氣和
電力基礎設施,并實現多能互補和智能化管控,園區能源消耗可減少15%-20%,企業用能和污染物治理成本也會顯著降低。要進一步加強工業園區的余熱利用、園區節能改造和綜合能源服務,破除資源整合的機制體制障礙,深挖跨部門、跨行業、跨能源品種節能潛力。
(五)完善能源市場信號,推動外部成本內部化
市場信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節能的內生動力所在,是調動全社會節能減碳的重要“指揮棒”。目前,我國能源價格改革尚未完全到位,電力價格、熱力價格、天然氣價格問題更加突出:一是不反映市場供需狀況,二是不反映資源稀缺程度,三是不反映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碳排放等經濟外部性影響。就實現“碳中和”目標而言,如果浪費能源成本低、高碳能源價格低,能效和碳排放因素不能反映到市場信號中,則很難調動企業節能減碳的積極性,推動企業和消費者從“要我節能減碳”向“我要節能減碳”轉變。
要加快推動能源價格改革,使能源價格更好地反映市場供需、反映能源資源稀缺程度和生態環境損失,特別要反映碳排放影響。要研究運用稅收手段推動碳
減排的有效途徑,探討提高化石能源資源稅或開征碳稅等可行辦法。“十四五”時期,要力爭將“二氧化碳排放影響”初步納入能源市場信號體系,使市場力量在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