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從概念理解,到實現邏輯
溫度持續上升,是事關每個地球人的事。因此全球各國才有意識要將全球溫升穩定在一個給定的水平。這意味著全球“凈”溫室氣體排放需要下降到零,也就是說,進入大氣的溫室氣體排放和吸收的匯之間需要達到一種收支平衡,這個平衡點就是我們所謂的中和或凈零排放。
又因為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大部分是二氧化碳,所以世界各國提出的中和或凈零排放目標也通常用碳指代溫室氣體。這就是碳中和,凈零
碳排放說法的來源。
目前全球在描述氣候管理的時候,常用的主要是四個名字:氣候中和、碳中和、凈零碳排放、凈零排放。較真起來,這些詞在系統標準之間略有區別,但本質上都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風險,在中國我們習慣用碳中和或凈零碳排放。
自去年9月中國提出了30·60目標之后,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度將 “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納入政府2021年八大重點任務之一,碳中和也因此成為了一個熱詞,很多企業都開始實施自己的凈零碳排放計劃,其中就有科技巨頭騰訊。1月12日馬化騰朋友圈談到騰訊用科技助力實現0碳排放時,說“很難,但總要努力”。
怎么個難法呢?對于企業而言,碳中和意味著本企業、團體要在一定時間內,拿出措施,使出絕招,一手要拿出巨大預算去迭代升級低碳排放設施或技術,將其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盡量降低;一手還要采取行動,實現碳補償,即用植樹造林等手段增加碳被吸收,如此實現正負抵消,實現 “零碳排放”。
可是真的讓每個企業真的去動手“植樹造林”是不可能的。那怎么努力才能實現碳中和呢?
第一步:計算
碳足跡。建立低
碳管理體系,要從建立企業自身的碳數據庫開始,對企業所有生產業務可能造成的溫室氣體來源,進行排放源清查與數據收集。這是實現碳管理根基。
第二步,減少碳排放。有了碳足跡數據,再針對所有來源采取控制措施。
在這個過程中,不同類型企業差別很大,例如煤炭產業,本身是污染制造業,實現碳中和的過程基本等于是革“命”的過程;而對于騰訊這樣科技企業亦或諾亞財富這樣的金融服務業而言,則相對容易上路。以諾亞為例,因為主營業務既不直接增加大量碳排放也未能產生足夠的碳吸收,因此我們主要做好自己的同時,努力推進責任投資。公司從5年前就開始,采用綠色辦公,主要措施就是增加預算,迭代升級辦公場所使用
節能減排的綠色設備、實施無紙化辦公;2019年下半年開始在公司業務端,實施數字化戰略,升級科技能力,實施全流程線上服務、減少線下會議及差旅,從而實現
碳減排;2020年4月28日諾亞與歌斐資產雙雙加入PRI,宣布將對標國際標準朝向負責任投資奮進。
第三步,實現碳中和。既然不能通過直接的植樹造林實現中和,那么目前企業實現碳中和,通常是通過購買
碳匯——也就是購買那些通過植樹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復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企業或國家的碳吸收額度,來間接實現自己的碳中和。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企業實現碳中和的最后一步,是通過購買碳匯,也常被詬病為是花錢了事“碳轉移”。
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在全球范圍內,從可持續發展到氣候
問題,再到碳管理,最后都會指向金融問題,這也是為什么全球金融體系對ESG話題無比敏感,也更為先行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