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會深度脫碳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目前,很多組織機構都在研究中國實現
碳中和的
減排路徑,其要點包括在2050年前實現
電力系統的零排放、甚至負排放;
交通部門完全清潔能源化;建筑部門基本完全電氣化;工業大幅度提升電氣化水平;加大新技術新材料的研發,如氫能基工業、高效制氫、負排放技術等等,總之,各個部門都要大力減排。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導向下,中國將迎來深刻的社會經濟轉型,面臨很多挑戰,且難度巨大。
首先,中國
碳排放體量很大,約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28%,世界排名第一,大于美國加歐盟的總和;其次,中國的碳排放尚未達峰,而且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跨度很短,僅為30年;另外,中國處于國際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產品能耗物耗高,增加值率低。而且,從產業結構上看,國內單位GDP的能耗仍然較高,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發達國家的2-3倍;在能源結構上,2019年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重57.7%,規模以上發電廠發電總量中火電占比72%,單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約30%;還有就是我們國家深度脫碳技術儲備不足、資金需求巨大、
碳匯潛力較小且存在不確定性……
盡管難度大、挑戰多,但企業也擁有很多發展機遇,其中最直接的就是新能源的開發。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數據:自2010年以來,光伏發電(PV)、光熱發電(CSP)、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的成本分別下降了82%、47%、39%和29%,而且超過50%的新增可再生能源成本都低于化石燃料。
隨著全球新能源成本的持續下降,中國新能源在全球的競爭力將達到一個高度。除電力部門深度減排之外,工業、建筑、交通等非電部門的電氣化和清潔化(如電爐鋼、氫能生產利用、生物燃料、電動汽車、綠色建筑),終端設備的
節能提效,消費終端的深度減排技術(如可降解塑料和塑料回收)以及負排放技術(如生物能源耦合碳捕集與封存技術BECCS)等,碳中和目標都將催生巨大需求,為企業帶來很多發展的機遇。
與此相反,一些高碳行業將會備受打擊,必須轉變發展思路,做好產業轉型的準備。比如,在碳中和目標下,煤炭將沒有未來。僅靠提高效率,已不能解決煤電低碳發展的要求。不要期望CCS(碳捕集與封存)技術能救煤炭的命!即使從保障能源系統安全的角度需要保留一些化石能源發電,數量也是非常有限的,現有巨大規模的煤電行業必然要在未來30年大幅度萎縮。
負排放技術主要是為了平衡過程排放、非二氧化碳等一些難減排的碳排放。而且,如果地方和企業仍想著新建化石能源的基礎設施,首先要認真評估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資產投資的重大風險,因為這些資產很可能會被提前淘汰,帶來巨大投資損失。2019年《自然》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估計,世界直接消費化石能源的基礎設施價值中,中國高達6.53萬億美元,占比30%;美國3.80萬億美元,占比17%;歐盟28國(含英國)2.81萬億美元,占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