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給力 零碳社區勢頭漸顯
面對嚴峻的
碳排放攀升形勢,為進一步加強建筑領域
節能減碳力度,2020年7月,住建部、發改委等多部門發布《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明確到2022年,當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需達到70%,進一步提高既有建筑能效水平和推廣綠色
建材應用。
與此同時,
山西、
安徽、
河南、
河北、湖北、
山東等地均出臺地方綠色建筑標準。其中,河北省提出到2022年,全省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需達到92%,建設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面積達到600萬平方米;河南省明確到2022年底,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到70%。湖北省規劃到2022年,武漢、襄陽、宜昌等地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80%以上;山東省要求2020-2022年,新增綠色建筑3億平方米以上,到2022年,城鎮新建民用建筑中綠色建筑占比達到80%以上。
"
政策的有力支撐,使得我國綠色建筑發展迅速,現已基本形成了清晰目標、完善的標準、管理到位的體系。"徐偉表示,當前,在我國已涌現出諸多綠色建筑的典型示范案例,如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CABR)近零能耗示范樓、河南鄭州經濟開發區"雙零樓"等。
其中,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CABR)近零能耗示范樓通過采用真空絕熱板建筑保溫系統、地源熱泵、中高溫太陽能集熱器,熱回收系統等技術,年能耗可控制在25千瓦時/平方米,建筑節能率達80%。
一方面全國多地超低能耗、近零能耗等綠色建筑全面開花;另一方面建筑節能減碳主體正從單一建筑向社區綜合轉變,已逐漸從綠色建筑試點向區域示范過渡。
"如
浙江未來社區的零碳建筑、重慶廣陽島的零碳示范區、安徽蚌埠光伏城市的低碳示范區、青島零碳示范區
海南低碳驛站、蘇州低碳示范城等,都體現了綠色建筑社區化趨勢。"徐偉說,目前,單一的建筑節能仍存空間、時間、資源局限性,而"零碳社區""低碳社區"則可實現多能互補,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單一建筑節能減碳的壓力,是未來綠色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