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消耗是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
根據CAIT數據,2019年國內溫室氣體排放達到117.1億噸,其中由發電和供熱行業所產生的排放占總排放42.2%,工業制造過程產生的排放占38.9%,此外
交通運輸和農業部門的排放占比分別是8.6%和5.4%。和全球對比,中國在建筑、交通和農業部門排放占比明顯偏低,而工業部門占比較高。
國內工業結構對能源有很強的依賴性,在單位GDP對應
碳排放量上,中國仍處于世界高位水平。中國
鋼鐵和
水泥等重工業,約占全球產量的50%,同時也占到國內碳排放總量的17%。
目前,我國每年消費的能源占世界總消費量的15%左右,但我國能源工業基本上是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較為單一。
長期以來,國內能源結構的特點是化石能源占比非常大,2019年約為85%左右,是世界最大的能源供應系統。其中一次能源消費57.7%左右為煤,而世界平均水平不到30%。雖然該占比在不斷減小,但由于國內社會經濟發展需求,要保持經濟增長,能源、
電力需求還將不斷擴大。
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但噸標準煤的產出效率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較低,一定程度上仍處于高增長、高消耗的經濟增長方式。
同時由于城市化發展不斷推進,城市建設、交通出行還將持續拉動能源需求并造成更多碳排放,中國
節能建筑協會數據顯示,中國城市住宅占地面積約為10年前的1.5倍,乘用車年銷量約為10年前的1.8倍,碳排放的推行將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提出迫切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互聯網經濟”的不斷增長,傳統意義上低能耗的第三產業或將或將成為新的能耗大戶。
據賽迪顧問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數據中心數量大約有7.4萬個,已建成的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數量占比達到12.7%,數據中心機架規模達227萬架。隨著國內互聯網經濟的發展,這一數量將不斷增長。
與之對應的能耗增速也增長迅速。根據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的數據,中國數據中心的耗電量已連續8年增速超12%,2020年總耗電量將達2962億kWh。
未來第三產業的能耗需求不容小覷,尤其是電力需求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