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此次主導的領導人氣候峰會,中國和俄羅斯均受邀參加,各國的態度是什么?這次峰會有望達成哪些意向?
鄒驥:美國主導氣候峰會有其歷史淵源,當年美國主導了主要經濟體能源與氣候
論壇(MEF),此次領導人氣候峰會,奧巴馬和小布什任內都有舉辦,拜登實際上也在恢復這個論壇,中國每年也會參加部長級的會議。這次峰會上升為國家元首級,規格比較高,大部分國家的表態都是接受邀請,愿意參加。
奧巴馬出席聯合國氣候峰會。圖片來源:新華網
這次峰會是以視頻形式,我覺得大概率美國會宣布其最新的國家自主貢獻(NDC)目標。近年來,民主黨的智庫和美國的相關大學也在持續研究和醞釀。
美國需要對本世紀中葉的
碳中和戰略、路徑、目標有一個交代。拜登在開幕式發言中宣布,美國到2030年,二氧化碳氣體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50%到52%,到2050年實現零排放目標。
中國的目標,已經在去年的9月22日、12月12日宣布了。我們的“30·60碳目標”(中國的二氧化
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根據國情,獨立自主地制定了目標和一系列方案。
另一個可能的意向是,在年底的格拉斯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 COP26會議上,針對《巴黎氣候協定》實施細則里的第6條
問題,推進加速談判,可能會提及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在技術、資金、建設能力方面的支持,敦促發達國家落實援助義務。
觀察者網:針對氣候議題和氣候峰會,外界討論也比較多,有一種看法認為氣候問題會成為緩解當前全球緊張局勢的一個好的切入口。另一種觀點說,美國正在搶奪氣候協定的主導權,想加大對發展中排放大國的施壓和約束,而且將氣候議題打造為對華長期戰略競爭的工具,您如何看待?
鄒驥:氣候議題的影響力有多大,取決于最終的效果。就目前情況來說,氣候合作是一個積極因素,但最后能不能緩和中美關系,我不抱很高的期望。
如今,美國兩黨形成共識,甚至于全社會形成了某種政治正確,遏制中國、反華勢力在社會輿論和政治進程中占了主導地位。在這種情況下,熊貓、乒乓球、氣候都沒有顯著的政治意愿和政治力量,緩和中美關系的力量會很弱。
中美關系基本的決定因素不在氣候外交,氣候問題頂多帶來一些積極合作、接觸溝通的氣氛,所以我覺得不宜過度解讀。
不管怎么說,氣候變化是需要應對的,需要全球聯合推進合作。中國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生態文明、戰略布局、社會理想和理念出發,求同存異,顧全大局,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去合作。
至于是否會出現爭奪氣候主導權,我想美國的一些政治家肯定有這種動機,但是氣候主導權不僅僅取決于開幾個峰會,搞幾個外交行動,而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國家目標、實現路徑、
政策金融技術措施等等,才是主導權的根本。
氣候外交里邊也是弱國無外交。氣候主導權的決定因素取決于國家實力,所以中國要加速在國內切切實實的落實碳中和、綠色低碳的行動,牢牢掌握綠色低碳的核心競爭力。
當然,美國很有可能會加大對發展中排放大國的施壓和約束,這是美國的“傳統藝能”了。所以如果美國加壓力、提要求,我不會感到吃驚。氣候問題的談判博弈會長期持續下去,但不影響各方求同存異,達成合作共識,《巴黎氣候協定》的締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美國是否會將氣候問題打造成對華長期戰略競爭的工具?我覺得中美未來的競爭將是全方位的,從國際的政治價值觀、國際秩序、意識形態、輿論,到經貿、科技、網絡都會有,當然在氣候領域也會出現一些競爭關系。我認為競爭和合作會并存,而且慢慢地會成為常態。
從經濟學角度看,如果競爭的結果是提高了質量,降低了成本,低碳能力都有所提高,那競爭不算壞事,關鍵是競爭要有序、公平、健康。在此方面,中國應該更有信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有一定的優勢,挑戰與機遇共存。
觀察者網:確實,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有自己的競爭力,包括您之前介紹的,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電動車等低碳領域領先于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專利里面,有三分之一屬于中國,那么請問中國在氣候應對上,有哪些行動和成就?
鄒驥:目前,中國已經達到了5億千瓦左右的風能、太陽能發電總裝機,習主席在12月12日的講話中提出,2030年中國要實現12億千瓦的裝機,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我們判斷大家能夠超額完成目標,甚至于裝機到15億也有可能。
中國的裝機不是紙面上的目標,而是有堅定的技術支持,包括成本的下降、技術的成熟,比如光伏太陽能的成本在過去幾年里下降了90%,巨額的下降表明了技術的飛速發展,成本越來越低也就能夠得到普遍的商業利用。
中國還有一個獨特的成功條件,就是我們有龐大的
市場規模和需求。我們的12億千瓦在別的國家看來,簡直都是天文數字,但在中國就能做。
可再生能源有集中式和分布式,中國都有合適的地區,我們的三北地區,東北、華北和西北,從內蒙到陜北、
甘肅、
寧夏、
青海、
新疆這一線,中國的國土面積足夠支撐。
我們的戈壁灘、沙漠、草原、荒漠這些地方正好可以鋪光伏板,這是中國得天獨厚的條件。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正好用來西電東送,送到沿海地區。
最近,我們在內蒙、青海在做項目的調研考察時,商業的示范片區已經拔地而起了。去年9月,青海到
河南的特高壓直流輸電已經開通了,技術、資金、施工都已經落地在做了。
內蒙古也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打算在“十四五”期間弄出1億千瓦,沙漠蓋上太陽能板,還可以防沙塵暴,太陽能板底下種草,羊在里邊吃草發展畜牧業,我們管這叫“光伏羊”。
中國正處在能源革命巨變的前夜,包括海上風能,在青島、廣東、舟山都能看到發電機已經拔地而起,呈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樣貌。
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在未來的5年到10年里,會有井噴式的發展。非化石能源的占比會大大的提高,現在的目標到2025年占比20%,到2030年是25%,我相信很有可能是超額完成任務。
到時候,我們的能源版圖就會發生巨變,
電力結構、能源結構、電力系統都會更新升級。我們叫“源網荷儲一體化”,也就是電源、電網、負荷、儲能這個嶄新的系統就會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