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極端天氣頻頻造訪我國,尤其是進入四月中旬以來,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多次來襲。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公布的數據顯示,過去六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六年。與此同時,全球超3.7萬物種瀕臨滅絕,全球平均海平面繼續上升……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正成為當今世界面臨的兩個重大
問題。二者錯綜交織、息息相關。
2020年9月22日,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二氧化
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決策,“雙碳”目標解決的不僅是能源、氣候問題,還有生物多樣性危機。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周晉峰介紹,地球在歷史上經歷了五次物種大滅絕,前五次都是自然的原因。而目前,我們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這次是人的原因造成的。“人類如果不改變,如果仍然按照工業文明的方式生產生活的話,人類的棲息地就會崩潰。”
說到生物多樣性保護,人們通常會想到對瀕危物種的保護。實際上,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周晉峰認為,從根本上來說,“雙碳”目標的設立能夠保護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保護又能積極促進“雙碳”目標的達成。二者是互為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
地球上主要的碳庫(即碳的儲存庫)包括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以及大氣和化石燃料。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除了要減少能源使用以及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外,還要加強對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增加生態系統
碳匯來抵消人類活動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碳匯即通過植樹造林、種草、種植農作物、保護濕地等,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溫室氣體濃度的活動或機制。周晉峰表示,海洋、森林、濕地等都有固碳能力,地球本身有能力把碳捕捉回來。對于巨大的生態危機,全球科學家公認的一個解決方案是“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al-Based Solution),這既是對生物多樣性的解決方案,也是對氣候問題的解決方案。例如,通過生物多樣性的研究,篩選出高固碳特性的造林綠化樹種,建設更高水平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實現最大的生態效果和固碳效果;建立國家公園體系,使用綠色能源、綠色材料等。
除了“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周晉峰認為,還要有“人本解決方案”(Human-Based Solution),以“自下而上”的方法來應對全球環境挑戰。人類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和生產活動都會產生
碳足跡,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定量的可消費碳額度,如果過度使用了碳額度,就要受到限制。在他看來,未來的科技發展,一定會朝著開發固碳相關技術的方向。綠色材料是一個廣袤的領域,是可以進一步發展推動的領域。對綠色材料的充分科學使用,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些都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解決社會問題的有效手段。
值得思考的是,我們不能為了完成一個指標而毀掉另一種珍貴的生態,上
海南匯東灘大規模種樹就是一個反面教材。當地原本是濕地、灘涂,是上海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卻被以植樹的名義、以生態的名義惡劣破壞了。大規模“植樹”并不等同于“綠色發展”,以破壞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為代價的植樹造林會適得其反。總之,實現“雙碳”目標,不能以犧牲生物多樣性為代價。我們要充分認識和尊重自然的力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近年來,中國為建設生態文明一直在行動。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降低48.1%,已提前完成2020年下降40%—45%的目標。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消息,2020年,中國完成造林677萬公頃、森林撫育837萬公頃、種草改良草原283萬公頃、防沙治沙209.6萬公頃,全國濕地保護率達50%以上。衛星觀測數據也直觀地顯示出,全球2000—2017年新增的綠地面積中,四分之一以上來自中國,中國對全球綠化增量的貢獻居全球首位。此外,塞罕壩林場建設者、
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先后榮獲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離不開生物多樣性保護,拋開生物多樣性保護談“雙碳”目標是行不通的。中國將在今年10月承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作為東道國,中國將與國際社會一道,努力為應對好全球氣候環境挑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做出貢獻。(責任編輯:趙萱、趙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