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樣的森林才能減碳
森林、農田、草地、荒漠、濕地,以及海洋生態系統被公認為是基于自然的應對氣候 變化的解決方案。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共蘊含了6萬多個不同樹種,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
森林中的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后,除去植物和土壤的呼吸,以及植物死亡、火災、病蟲害、采伐等釋放的二氧化碳,剩余存儲的二氧化碳就被稱為
碳匯。
森林碳匯即林業碳匯,是Nbs里運用潛力最大、操作最成熟的路徑,它是指通過實施造林和森林管理、減少毀林等活動,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和機制。最常見、最簡單的方法即是植樹造林。
首批簽署聯合國“1.5攝氏度溫控目標”承諾的企業之一雀巢公司,計劃到2030年
碳排放量減半、到2050年凈零碳排放。實施“再造林計劃”是雀巢實現該目標的重要措施,該司計劃未來10年每年在其原料采購地植樹2000萬棵。在棕櫚油和大豆等主要商品的供應鏈中,到2022年實現“零毀林”。
雀巢公司的計劃看起來無可指摘,但這些植樹造林計劃能降低多少二氧化碳,不管是雀巢還是外界,都難以準確計算。
一般來講,樹種、樹齡、所在溫度帶、林業管理質量等均會影響森林的
減排量。幼、中齡林的固碳速率相對較快,成數以及過熟林由于生長速率下降,對碳的吸收和釋放基本平衡。因此,已有的成熟森林往往只有固碳的功能,對于降低二氧化碳濃度的作用有限。只有再造林、恢復森林植被等活動,才能更多地吸收碳,降低二氧化碳含量。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數據,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已從 1965 年的 112.07 億噸增長到 2019 年的 341.69 億噸,54 年間增長了 2 倍。而全球的森林面積仍在不斷減少。
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環境規劃署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目前全球森林總面積為40.6億公頃,占全球土地面積31%。但并非均勻分布于地球各地,一半以上的世界森林僅分布在五個國家(巴西、加拿大、中國、俄羅斯和美國)。從1990年到2020年,全球森林面積喪失了4.2億公頃,其中原始森林減少了超過8000萬公頃。超過 1億公頃的森林受到了火災、病蟲害、入侵物種、干旱和災害性天氣事件的不利影響。
中國是全球碳排放量第一大國,2019 年共排放 98.26 億噸 CO2,比 1980 年增長了 6.7 倍。國家林草局2019年出版的《中國森林資源普查報告》顯示,我國森林碳匯一年4.34億噸,如果換算成二氧化碳,則是12億噸。潘家華說,中國2019年全口徑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是140億噸,其中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102億噸。森林碳匯能中和的碳排放量不到一成。
過去四十年,中國的森林覆蓋率不斷提高。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統計,從1979年到2019年,中國森林覆蓋率由 12.00% 提高到 22.96%,總森林面積提高到2.20 億公頃;同期,森林蓄積量增加了 85 億立方米,達到 175.60 億立方米。計劃到2025年,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4.1%,森林蓄積量達到190億立方米。
對于森林資源與減碳量準確計量,中國以及全球都還處于摸索階段。國家統計局副局長、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項目領導小組副組長李曉超近日表示,森林資源核算仍存在短板,處在探索編制和攻堅克難階段。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已成立專班,重點研究森林碳匯的
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