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雙碳目標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
陳詩一:制造業最主要的就是高
碳排放的行業,短期內會受到沖擊。但是長期來看,我們要改變觀念。全球的碳約束都在增強,全球溫升不超過1.5度的溫控目標,以及
碳中和的目標,對所有國家的約束都增強了。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的目標也是很強的,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從以前的發展模式做出改變。在這個過程中增加了一個很有潛力的生產要素,就是碳要素。比如我國的西部地區有很好的風能、光能資源,可以通過
碳配額交易,賣給東部換錢,就可以發展本地的經濟。因此,雙碳目標的約束,改變了傳統的投資模式。從長期來看,雙碳目標會催生更多
節能減排行業,推動傳統行業的升級。
張中祥:對企業來講,碳成本增加短期肯定有一些陣痛。但也是促進企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
節能減排的機會。
政府出臺
政策既不能忽略企業可能的短期陣痛,但也不要被企業可能放大的情緒所影響。其實,環境成本、碳成本只是影響國際競爭力和產業鏈轉移的部分因素,營商環境、
市場大小、生產要素成本、匯率等等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甚至影響更重要。
到目前為止全球140多個國家都承諾了碳中和目標,為此所有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成本增加。因此每個國家的相對競爭優勢跟以前也許沒有什么差異。歐洲、美國等國家可能成本增長得更多,中國可能會因為技術進步快從而提高競爭優勢。
中國承諾2060年碳中和目標遠遠超過國內所有人的預期,但是早承諾可以很好地把這個信號傳達給地方、企業,讓它們在經濟、投資、技術、環境等方方面面有一個比較長期的綜合考慮,把可能的影響和損失盡量降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