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造船業相關的碳
減排,大家現在討論最多的是船舶的
碳減排。其實,除了船舶的碳減排,造船業自身的碳減排更與造船業息息相關。在我國未來長達多年的能源轉型過程中,在巨大的碳減排壓力下,在國家可能出臺更為嚴厲的減排
法規的情況下,中國造船業自身的碳減排任務有多重、可能付出的成本有多高、可以進一步采取哪些更有效的措施?需要業界共同關注。
碳達峰和
碳中和無疑是當前我國最熱門的社會經濟話題。據了解,我國的《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已于2月1日開始施行,而備受關注的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
市場架構也已浮出水面,6月底前上線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明確將交易中心設在上海,
碳配額登記系統設在武漢。這表明為實現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推動社會經濟快速進入低碳轉型軌道,我國正在并即將出臺一系列全國性的嚴格碳減排
政策與措施,這對包括造船業在內的工業耗能大戶來說,意味著嚴格實施碳減排已迫在眉睫。
然而,目前來看,造船業對自身如何進行碳減排以及如何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不論是從認識上還是從行動上,幾乎都還處于“蒙昧”狀態。在我國未來長達多年的能源轉型過程中,在巨大的碳減排壓力下,在國家可能出臺更為嚴厲的減排法規的情況下,中國造船業自身的碳減排任務有多重、可能付出的成本有多大、可以進一步采取哪些更有效的措施,目前均還沒有太明確的答案。中國造船業自身碳減排路徑如何設立,如何在我國碳減排大業中扮演負責任主體的角色,需要業界共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