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碳中和”更要做加法
有研究表明,2010年至2016年,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
碳排放的45%。經過測算,森林蓄積量每增加1億立方米,相應地可以多固定1.6億噸二氧化碳。可見,植樹造林在助力
碳中和方面是既簡單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此外,專家建議,增加
碳匯可以嘗試“山海協作”模式,發達地區通過購買欠發達地區的碳匯,從而達到區域層面的“碳中和”,發達地區通過購買碳匯彌補本地區的碳赤字,欠發達地區則可通過出售本地區的碳盈余,獲得經濟收益,實現經濟價值,這也是“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的可行路徑。同時,在建立碳
市場的基礎上,出售鄉村碳匯產品,將碳匯和碳
排放權納入市場交易,均可轉化為經濟價值,就能把鄉村固碳的生態植物變成指標,賣給需要
減排的企業。一方面實現碳中和,另一方面帶動鄉村農民增收。
日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吹風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近期全國
碳交易市場將正式啟動,各項工作已準備就緒”
碳市場通過價格信號來引導
碳減排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推動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引導資金流動。未來,碳交易、氣候投融資、能源轉型基金、碳移除和碳利用技術等引導碳減排的
政策工具和新技術特點,也將形成新的投資熱點和產業發展機遇,影響著廣大公眾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