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書紅:感謝你的提問。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生存的充分必要條件。迄今為止,人類任何一項活動都離不開生物多樣性的支持保障。但高強度的生物資源開發利用也導致生態系統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帶來了物種多樣性喪失、生態系統服務降低和區域生態安全屏障功能受損等一系列嚴重
問題,而氣候變化威脅到國土生態安全格局和生態脆弱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正如IPBES報告所指出,地球自然環境正處在史無前例的惡化之中,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喪失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共同挑戰。
《生物多樣性公約》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同屬“里約三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COP15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COP26計劃于2021年10月和11月先后在中國和英國舉辦,從組織協調到議程設置上具有密切聯系。COP15和COP26籌備工作團隊建立協調工作機制,COP26設計了5個國際合作領域,其中之一即為“自然”,與COP15密切相關。COP15第一階段會議的相關議程中充分考慮了與COP26的協同推進。比如在高級別會議中共設置四個圓桌會議,其中一個主題討論的主要內容包括了促進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土地退化等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協同治理。在COP15生態文明
論壇專門設立了應對氣候變化(碳達峰
碳中和)與保護生物多樣性主題論壇,圍繞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協同治理、雙碳與生物多樣性目標的實現等問題進行研討交流,動員全球各方面力量,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同時,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
COP15會議期間,各國還將分享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成功經驗。比如,我國的生態保護紅線制度,采取“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思路,將全國生態功能最重要、生態環境最敏感的區域保護起來,提升生態系統固碳功能,為減緩適應氣候變化、維護生物多樣性提供保障。目前,中國初步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面積比例不低于陸域國土面積的25%,覆蓋了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保護了全國近40%的水源涵養、洪水調蓄功能,約32%的防風固沙功能,生態保護紅線固碳量約占全國的近45%。通過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維持和改善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穩定性和恢復力,依靠自然的力量,構筑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綠色屏障,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降低氣候變化影響,推動形成生態系統保護恢復與氣候變化之間的良性循環。現在國際社會都把生態保護紅線制度作為一個典范,為生態保護紅線制度點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