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明:謝謝新京報記者提了一個很重要的
問題。
云南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起步最早,做工作相對做的比較多。在保護的實踐方面也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可以說云南物種是非常的豐富,特有種的比例非常高,有三分之一的物種僅分布在云南,是云南特有的或者說在國內僅限在云南的植物和動物都占到近三分之一,同時瀕危物種數量也是比較大,列為保護的物種在全國來說,云南占到了三分之二,這都是我們保護對象重要的特色和亮點。
有一個弱點,我們剛才所談到的,我們所有物種種類很多、類型很豐富多樣,但是每一個種的種群規模小,個體數量少,甚至少到個位數。比如說我們滇東南狹域分布的被子植物中最古老的華蓋木,最少的時候野外只有六株,已不能夠維持一個物種正常的基因交流和繁衍,要維持正常的基因交流和種群的繁衍至少應該在萬株以上,如果低于三千株以上就是屬于極瀕危了,因為沒有基因交流很快會衰退的。
云南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抓了重點,重點首先是在豐富多樣當中抓重點,首先是抓旗艦物種,這個起步比較早。從上世紀50年代就建了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旗艦物種以亞洲象、熱帶雨林望天樹等為主要保護對象和保護管理目標。同時亞熱帶地區的黑冠長臂猿,到北部滇西北高寒地帶的滇金絲猴,還有中部亞熱帶區域的綠孔雀等等,這些旗艦物種,因為它是生態系統里面重要的發揮著旗艦作用的領先物種,又是區域生物多樣性的指示物種,倍受全社會的關注,保護好他們也就保護了這個區域的整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因此旗艦物種的保護可以說云南省是起步最早,全省建立了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地,達到了362個,分為11種類型,包括最高級別的世界自然遺產地、國家級和省州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多種類型的保護地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大范圍、大規模多樣化的自然保護區建立基礎上,代表性的旗艦物種都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在最近三十年這些旗艦物種數量翻了一番,對整個生態系統和生物棲息地保護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極少種群和旗艦物種最大的不同在于,旗艦物種受到關注度高,而極少種群個體數量非常的少,種群規模小,分布范圍非常的狹窄,有的只在一小片河谷,有的在山頭,有的出現在東坡不見西坡,范圍小到可能不到一平方公里,這種情況使得極小種群的知名度遠遠不夠,因此社會關注度不高,甚至在保護研究領域也沒有得到廣泛的宣傳,有的極小物種既沒有處在保護地范圍內,也沒有列入我們的主要保護對象,很容易被忽略掉。
云南省針對這一部分極小種群2005年率先提出了關于極小種群的概念,得到了當時國家林業局的支持,2010年正式在云南省啟動了極少種群的保護行動計劃,出臺了《云南省極小種群的保護規劃綱要》,《極小種群的保護行動計劃》。同時列出了20個要搶救性保護的極小種群,同時根據極小種群分布區域特點,他的生物學特性、生態習性和保護生物學前期研究基礎,把20個極小種群分別給不同的研究機構和大學來實施全方位的保護。云南省林業科學院,首先保護被子植物最原始的華蓋木和最少的時候只有十幾株云南藍果樹,還有。在滇東南一個非常重要的孑遺植物——蒜頭果;昆明植物所做了更多的一些種類,漾濞槭、彌勒苣苔等物種,他們在當時發現時數量只在兩位數的。西南林業大學做巧家五針松等,也是西南林業大學發現的,把20多個物種分給不同研究機構進行搶救性保護,這個從保護生物學基礎研究到保護實踐,首先解決人工快速繁殖的技術難關。
比如說華蓋木,這是一個極小種群,更新非常困難,我們推動保護生物學研究和快繁技術的攻關突破,解決了繁殖技術瓶頸,使得在短期內快速地擴大種群數量。也包括滇東南蒜頭果,由于含有能夠預防和治療老年癡呆的神經酸,因此一段時間野外種群數量急劇下降。這種情況下我們搶救性開展了人工快速繁殖,現在已經成功擴大種植,作為石漠化治理優秀樹種,種植2.5萬多畝,整個種群數量到了將近200萬株,在不到十年之內處于瀕危物種解除了瀕危狀態,利用它在石漠化治理中非常強大的環境適應能力,既修復了生態,又為當地老百姓帶來了一定的效益,同時搶救性地保護了這個物種,調動起當地老百姓保護的積極性,創造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類似這樣的經驗在云南還是比較多的,有的即使目前有極高的保護地位和科學研究的價值,在利用上我們還在不斷的探索,像云南藍果樹希望獲得能夠提取,能夠抗擊人類疾病癌癥的功效成分,使得我們每一個保護對象不僅有重要的保護地位、科學研究價值,還能夠為人類的未來福祉提供服務,因此在極小種群方面我們從科學層面的搶救性的保護,從技術層面的人工快速繁殖技術攻關,同時將今后利用上對人類帶來福音作為一個系統來進行研究。
這方面云南應該說在全國是率先的,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個極小種群現在增長超過旗艦物種,翻了幾十番甚至幾十萬翻。2020年對極小種群名錄做了擴大和更新,把很多分布很偏遠的、為人不知的極小種群列入到我們極小種群保護管理目標,現在已經列了101種,包括像竹類當中的貢山竹,這個衍化繁殖是非常特殊的,還有很多蘭科植物,是我們今后花卉重要的種質資源。這樣物種很多過去不為人知,很多不在保護地內,也沒有列為保護對象,是我們現在應該特別關注的物種,通過保護行動,也喚醒人們,地球上每一個物種重要的地位和價值,今天沒有用的東西可能明天就是無價之寶,我們對待每一個極小種群都應該給予加倍的關注,因為他們知名度很低,但是處在瀕危狀態。現在進入到第二輪極小種群的保護工作,突出拯救保護的重點,全方位開展對極小種群的保護,首先是突破它的人工繁育,繁育以后把這些物種不是建立在我們的苗圃里面,而是回歸到自然,讓它成為自然界的一員,而不是我們人工栽培的人工林。
我們在云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所做的蒜頭果,這是一個半寄生的物種,讓它種到了我們的常綠葉林下,造林以后跟其他的樹種和灌草混交,這樣就能夠在五年到十年內形成近自然的天然森林群落或近自然的森林。因此我們說應該喚起我們對極小種群的關注和保護。
促進退化的棲息地向近自然的棲息地恢復和修復,無論是對旗艦物種還是極小種群都是極其重要的。在這一方面云南省也總結了很多成功的經驗,就是根據不同的物種所分布的地理環境進行近自然的恢復,向能夠符合保護對象的生存和繁育的棲息環境的恢復,促使我們的生態系統,使棲息地適宜性不斷地得到提升,成為今后我們保護這些旗艦物種的重要生態條件和生存繁衍的環境,這比我們遷地保護和采取其他保護方式就更加有效,能夠回歸自然,讓極小種群回到自然的空間不斷得到發展壯大。謝謝各位。